•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理论调研>详细内容

关于化解工业产能过剩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庆城县工信局 作者:张长海 发布时间:2015-11-24 15:04:16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内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市场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威胁日显突出,为全面掌握我县工业企业产能过剩情况,分析探讨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控措施,研究破解制约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难点问题,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9月初,我们深入重点工业企业,分行业对区域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运营情况、召开座谈会、与企业主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结合实际,就如何化解工业产能过剩情况作如下探讨: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一区四园”、“一城两园四线”的战略布局,依托驿马、西川两个工业集中区,突出发展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油田配套服务三大产业为支撑,以白瓜籽仁、苹果脆片、空心砌块、保温材料、承压锅炉、石油助剂、包装纸箱、中药饮片等多种产品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通过扎实调研,全县现有的235户民营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行业企业分布过多等产能过剩情况。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能过剩长期存在。农产品加工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传统主导产业,企业数量达到65户,普遍具有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竞争能力很弱等特性,初级产品居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加之长期受原材料、市场波动和生产季节等因素影响,生产时间短,停产时间长。诸如亨阳、嘉利、果仁、宝源果蔬等果汁、籽仁加工企业,长期产能过剩,不能满负荷生产,有的处于半停产状态,劳动力利用程度不高,一些就近在企就业的工人劳动时间短,等待时间长,年收入波动较大,难以谋求长远发展,区域性就业矛盾、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等问题随之产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区域性经济提速发展。二是建筑材料企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建筑材料是继房地产开发、新农村改造、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又一主导产业,企业数量达54户,以普通烧结粘土砖、煤矸石页岩空心砖、加气砌块、混凝土等产品为主的企业居多,在新农村建设推广的鼎盛时期,企业陆续技改扩容,普遍扩大了产品生产效率。2015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同类企业间断设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接近尾声等因素影响,恒信达水泥发泡保温板、军星混凝土、环能加气砌块、薪源建材空心砖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大都未能满负荷生产,产能浪费严重,加之产品市场持续萎缩,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生产的产品积压严重,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由订单销售变为等待销售。如军星混凝土公司年设计能力50万方,现实际年生产10万方左右,处于限产状况,加之建筑市场三角债问题突出,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受限严重;薪源建材公司2012年为了积极响应淘汰粘土砖瓦落后产能政策,投资1100万元新上了年产15万立方米页岩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止今年10月底,累计加工生产空心砖7万立方米,销售4万立方米,积压3万立方米,呈现了生产能力与产品双过剩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从业人员由原来的120余人减少到35人,增加了失业人数。三是油田配套企业产能过剩逐渐显现。油田配套产业是我县初步确定的首位产业,企业达到73户,数量相对多,规模较大,但受长庆油田原油产能扩张速度放缓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推进速度较慢等因素影响,企业招标难度普遍加大,甚至出现落空现象,致使通济技术、胜祥工程、衍河管具、君昌机械等大部分油田配套服务企业均不能满负荷生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衍河油田开发公司年可处理抽油管200万米,由于陆续招标失败,至今加工处理油管不足50万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祥生工程技术服务公司2014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今年至今只有3500万元,同比下降56.3%。这种产能过剩现象的持续,将在产业升级、价格波动和银行信贷风险等方面形成持续性压力,企业亏损明显扩大,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区域性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成因分析
  我县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产业机构不合理,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加之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波动,共同导致了产能过剩的产生和蔓延。一是投资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政府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企业的盲目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决策,扭曲了投资行为;二是由于对以技术、标准、规范等促进产业自主发展的措施研究不够,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环境、秩序建立滞后,对已有的措施监督执行也不到位,导致一些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企业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三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需求拉动,企业无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等,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领域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低,大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差。四是经济周期性波动扩大了产能过剩的影响,一段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阶段性需求旺盛,致使一些行业投资膨胀,产能迅速扩张,随着市场需求减少和区域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凸显。
  三、对策建议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依靠市场以外,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环境,共同化解矛盾,维护区域性社会稳定。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政府部门要互相协作,加强服务引导,着眼于创建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深化税费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精简优化行政审批,加强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广泛吸纳相关行业、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各方的调研成果,通过挖掘内部市场潜力,改善需求结构,加大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力度,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切实做好市场监管工作。二是推进产业转型。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止无序竞争,扶优劣汰,推进产业升级,帮助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结合地区在资金、劳动力和能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衔接力度,以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不断引进新的人才,以内部机制改革推动管理升级,加大对长期营销网络建设的投入,以诚信建设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升级。三是营造化解环境。结合建筑建材、油田配套、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特点分业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土地、环保、金融、质监、安全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落实环保、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过剩产能退出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和授信授权评估管理体系,立足企业经营、盈利和信用等方面信息采集,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产业前景,推进持续性金融创新,实现贷款科学决策,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