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理论调研>详细内容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考

来源:县委办 发布时间:2015-07-14 09:37:06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我觉得需要从以下方面研究和解决。

第一,动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当前,群众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群众基础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一是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二是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划分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三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化。另一方面,群众工作的实施主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来自多少利益群体;二是党的干部队伍发生重大变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也有很大变化。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群众盼服务、盼发展、盼致富、盼公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党面临“四大危险”、“四种考验”。作为地方政府和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变革的新要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公正、及时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党风廉政问题,着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第二,抓住重点问题,提高群众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

一是转变工作理念。要牢固树立大群众工作观,即群众工作的对象包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是党群关系整个政治体系运转的结果;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即把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基层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业绩考核内容;要牢固树立民主与法治观,即民主与依法执政是群众工作应有的基本观念,也是基本的工作方式;要牢固树立民众利益本位观,即公权力不得与民争利。

二是改进决策方式。通过民主决策,确保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使人民放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结合发展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倾听基层意见,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统筹兼顾全局性、局部性和整体性公共利益,制定符合长远发展、维护群众根本和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近年,我县在县城中街改造、南门宽幅路建设、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中,创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出了确定评估事项、广泛研究论证、确定风险等级、形成评估报告、及时跟踪反馈“五步工作法”,对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影响深远的政策,实施前开展专家评审和群众评议,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利益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增强了干部群众对各项决策的知情度、满意度、支持度,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优化服务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让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机制。首先,政策执行要不折不扣、民主公平,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农村危旧房的认定、低保人员、保障性住房资格的审查等,这些都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和处理。各项民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都要做到民主公平,确保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其次,处理问题要是非分明、不枉不纵,不能搞“掏钱买稳定”的权宜之计。对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或过高的要求,要采取多种形式,不能无原则的迁就、附和、助长部分群众中存在的落后、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要开展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疏导工作;对挑头闹事的重点人员,由政法部门逐一进行重点约谈,对不合理的要求予以明确指出;对以过激行为闹事,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要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对少数煽动、挑头教唆和别有用心的人员,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彰显法律的尊严。再次,要构建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政策驱动、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工作法,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工作,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充分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大胆尝试利用中介机构、群众团体、宗教组织、新闻媒体等多种新兴组织的力量和多种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创新社会管理。

四是加强重点联系。要加强与四方面重点人员的联系,第一是致富带头人,就是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各种经纪人等,他们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带头者、受益者,是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第二是有文化的人,就是文化科技新闻工作者、教师、医生、宗教人士、离退休干部职工等,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宣传者、推动者,也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引领者。第三是最困难的人,就是鳏寡孤独、发生天灾人祸等致使生活困难的群众,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这些人手中。第四是特殊人群。要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着重把刑释解教、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和重点上访人员作为各级干部重点联系对象,切实加强管控措施,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生计问题。团结、引导、关心、管理好这四方面的群众是赢得人心、聚集力量的关键所在。

五是推进制度建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群众工作机制,健全公共管理服务、群众工作联系点、来信来访、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等制度,使做好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将党员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开展情况、群众工作能力大小、群众满意度等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绩效评估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效果较差、群众不满意的,限期整改并追究责任,确保群众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六是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载体,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双联行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五访五问五服务”活动(访贫困户、低保户,问衣食冷暖,服务弱势群体;访小康户、产业户,问致富经验,服务产业发展;访流动党员、务工人员,问就业现状,服务就业需求;访老干部、老党员,问治政良策,服务社会管理;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服务社会稳定),推行“五卡公开制”(即便民服务卡、村务公开卡、政策明白卡、民情联系卡、服务承诺卡),促使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解民忧。要拓宽渠道。利用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平台,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沟通,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网络民意动态,对于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虚假信息或负面报道,要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回应关切,还原事实真相,防止网络失控、事实失真、民意失导。对网络诈骗、散布谣言、人身攻击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予以打击。要搭建平台。针对当前群众工作中平台的“老化”和缺失问题,要尽快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扶持培育各种专业协会、联户经营等新的组织平台,把群众按市场化要求重新组织起来,使党群工作在新的平台上推进。

第三,提高具体能力,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懂政策、知法规。群众工作之所以难做,很多与群众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党委政府的政策及不懂法律法规有关,各级干部要把学好用好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基本素养、基本要求,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处理各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社会问题时,一定要把政策要求和具体内容向群众讲清楚,把有关法律规定向群众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讲清楚,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行得正、走得端。现在一些地方群众不相信干部,甚至有“仇官”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干部要行得正、走得端、做清官,落实政策不走样,公正办事不谋私,扶正祛邪不畏惧,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

三是肯实干、重民生。老百姓最喜欢实干型的干部。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是敢负责、善解难。当领导干部就要肯为基层干部群众承担责任,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就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善于解决基层的困难,善于体贴群众的难处,善于与干部群众一道解决难题,这样才能听到真话、掏心窝子的话,才能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关键时候“镇得住台”,急难险重面前“一呼百应”。

总之,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艰巨的工作任务,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前行。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增进群众感情,密切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