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推动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是实现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作为正在经历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庆城县,谋求经济社会科学转型,实现“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般的跨越式发展,很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要坚持以文兴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使文化成为引领庆城发展的新动力。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政策支持和物质基础,庆城县将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导,坚持传承历史与开发现代同步推进,文化发展与旅游繁荣双轮驱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开发相互促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同步加强,以文名城,以文聚气,以文富民,以文生财,努力把资源依赖型城市建设成“文化魅力城市、环境优美城市、旅游特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打造陇东地区文化之都。
一、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开发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庆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有四大资源优势,全县上下必须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庆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史记》、《国语·周语》等史料记载,在夏孔甲时代(公元前1880至前1849年),周朝先祖不窋率领部族迁居于此,教民稼穑,削土筑城,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侏罗纪晚期的“环江翼龙”化石,出土于我县的卅铺镇,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迹遍布全境,现存的周祖遗陵、殷周城墙、周旧邦木坊等都是历史的见证。从建制上看,秦汉时期在这里设北地郡,隋唐置庆州,宋元明清均为郡州府县所在地。庆城是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庆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上古名医岐伯诞生于此,与黄帝论医,创立了“岐黄之术”,形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范仲淹父子三人知庆州,流传诸多德政佳话。另外,这里还孕育了汉义阳侯傅介子、明代文坛“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法家米万钟等著名历史人物。庆城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37年建立中共庆阳县委,蔡畅同志为第一任书记;1940年建立革命政权。抗战时期,庆城是陇东特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陇东分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八路军129师三八五旅驻防庆城八年之久。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马文瑞、刘志丹、谢子长、耿飚、王维舟、马锡五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战斗过,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迹和精神财富。庆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庆城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俗民间文化,刺绣、剪纸、秧歌、社火、雕塑等民俗文化,既保持了原始的神秘和力量,又显示出浑朴天真的独特品质,通过近年的开发,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长期以来,正是庆城人民秉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特色,才造就了今天庆城文化的发展繁荣,才开创了庆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当前,庆城要倍加珍惜和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鼓励各类文化要素交汇交融,使庆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和生机,争取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走在前列。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涵,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重点实施了“四大”文化工程。一是精心打造了周祖陵景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周祖陵景区初具规模,有帝系王风牌坊、周祖大殿等仿古人文景点60多处,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利用公祭周祖活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开发,编辑出版了《周祖史考》、《周祖文化与古庆阳》等重要学术著作。实施了农耕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栽植果品采摘园和特色农作物示范园380多亩,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日光温室17栋,丰富了景区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二是规划实施岐黄文化主题建设。依托周祖陵景区,实施了岐伯圣景区、孝道文化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三个旅游景点建设,建成岐黄中医药文化旅游仿古建筑15800多平方米。邀请1000名国家书协会员以上的知名书法家和著名中医学家,分段书写了《黄帝内经》全文,并勒石刻碑,形成了全国唯一的石刻版本,得到国内中医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在我县召开大型学术会议3次,编辑出版了《岐黄文化研究丛书》、《岐黄文化书画集》、《皇甫谧研究集成》等三套学术论著,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授予庆城“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三是大力整合民俗文化产业。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产业化运作”的思路,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培育了一批民俗文化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民间民俗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全县现有国家、省、市、县级民间艺术大师的1536人,其中35人被命名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民间香包、刺绣技术骨干1.2万人。以全市连续举办的6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为契机,组织全县民俗文化企业,参加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带动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已达60多家,专业生产重点户654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多人,年产值90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四是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意见》,大力实施“文化育民”工程,着力解决文化领导体制、机制、队伍、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活跃。深入开展“千台大戏进农村”和“三下乡”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编排完成了现代革命历史陇剧《留守岁月》,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编制完成了《庆城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将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创意文化五大板块、28类项目,全部列入“十二五”计划。今后,我们将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
三、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日益明显。庆城要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就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打造文化品牌,创出地方特色,发挥文化对县域经济的助推作用。一是打响“周祖农耕”品牌,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业。继续扩大周祖陵景区规模,加快建设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二期、三期工程,发展农博园、农趣园、农植园、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建立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吸引游客到庆城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先周农耕文化与中国农业文明、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庆城早期农耕与《诗经》重点篇目等课题研究,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打响“岐黄中医”品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岐黄中医药博物馆、名医馆、养生馆,举办国际性岐黄中医药文化研讨活动,加快岐黄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开发;依托岐伯圣景、《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景区,大力发展岐黄文化旅游,把庆城建成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寻根祭祖之地和传承教育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陇药生产、岐黄养生、中医保健等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品牌。三是打响“红色革命”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依托在庆城存在长达15年的陇东特委、甘宁工委、甘肃工委、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三八五旅在庆城驻防八年等丰富的革命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事业,修建陕甘宁边区陇东革命纪念园,恢复重建原中共陇东特委、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三八五旅纪念馆,积极融入陕甘宁边区红色文化旅游圈,打造陇东地区特色鲜明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打响“黄土民俗”品牌,建设全国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要组建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一套生产标准和设计研发体系,打造一批富有庆城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以国家、省级艺术大师为领头人的生产基地的“四个一”措施,形成研究、生产、展示、交易等相关产业链,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加强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和确定一批民间工艺传承人,有效保护庆城原生态民间艺术。五是坚持以文名城,打造宜游宜居的新庆城。全方位、多维度包装庆城民俗文化产品,积极发展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广告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使庆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在立足庆城本土资源,充分研究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按照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效益更好的要求,实施“六大”创意宣传工程(一组庆城外宣片、一套庆城文化系列图书、一台中医药文化戏曲、一首魅力庆城歌曲、一系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一部陇东红色电影),提升庆城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三园一城”(农耕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园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筹划重建范仲淹祠堂,逐步恢复“两街四门八景”(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街,东安远门、南嘉会门、西平定门、北德胜门;周祖遗陵、鹅池春水、慈云古寺、普照昏钟、文笔对峙、傅介古墓、太和仙境、灵岩滴翠)等古城景观,提升文化发展的层次和内涵,带动其他领域和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推进方式上,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投入开发建设,逐步将投入建设期转换为获利提升期。六是高度重视和培养人才,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人才优势。文化大发展,人才是基础,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对全县具有文学创作、影视创作、音乐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皮影、中医中药等各类人才进行全面发掘,加强各方面的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给予重奖。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开发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校探索建立中医文化兴趣班,在县职业中专建立中医特色专业班,在社会面上采取名老医跟师带教、举办业余培训班、引进外地人才等方式,培养壮大中医人才队伍,使庆城歧黄中医药文化真正发扬光大。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人才大量涌现、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为文化兴县提供人才支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