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核心优势 助推庆城转型跨越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须靠人才来支撑,有什么样的人才,才会有什么样的产业,只有首先实现人才的转型和升级,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当前,正是庆城抢抓机遇,谋求转型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始终坚持人才支撑取向至关重要。必须牢固树立“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突破战略,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使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合理使用,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持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要素。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庆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又面临着油田单位持续搬迁、骨干税源锐减、地方工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困境,硬环境的优势无法集中体现。从当前看,人才制约仍然是庆城发展的最大瓶颈,突出表现在总量不足、层次偏低、门类不全、新老断档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在引进人才中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优先发展的各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要实现转型跨越目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竞争的制胜前提,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突破战略。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人才引进的力度;人才运用的水平,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在人才工作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消除落后封闭的观念,树立开放创新的观念;消除“等、靠”的观念,树立竞争的观念;消除嫉才、贬才、轻才、弃才的观念,树立真心爱才、护才、敬才、用才的观念,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真正做到拓宽视野发现人才,敢为事业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满腔热情爱护人才,使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引才选才举措
引进人才是解决落后地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一引进就是一个系列、一个团队,一引进就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必须把引进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按照发展所需,进一步拓宽思路,用超常规的措施,最大的诚意来感动人才、吸引人才,紧紧围绕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多种模式,大力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紧缺人才。
优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庆城县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庆城县领军人才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人才工作。对重点引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或科技带头人等急需高层次人才享受正高级工资福利待遇,可优先提拔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提供住房和研究经费。对引进的博士研究生,经考核特别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担任正科级职务。对于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县上拿出资金全力进行扶持,鼓励出成果、出人才,对做出重大贡献、业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给予重奖。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的引才举措,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引才计划,探索引进挂职人才、客座专家、特聘专家、院地联姻等多种模式,使各类高端人才都能为我所用,努力打造群贤毕至、英才荟萃的“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观念,加强党政人才选拔使用。坚持“重品德、凭政绩、看公论”的用人导向,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敢于突破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束缚,真正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敢于破除各种“潜规则”、顶住各种不正之风,真正做到襟怀坦荡、公道正派;敢于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纪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推向创业发展的前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在动态中管理使用干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把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三、把握人才规律,打造高效务实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其他层次的人才;既需要博士、硕士,也需要能工巧匠;既需要市外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本土的优秀人才。要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实施“五大工程”,努力形成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格局,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党校培训、远程教育、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对换届以来各级干部进行轮训和重点培训。同时采取选派干部挂职和双向交流任职的方式,增加干部思想交流和实践锻炼机会,让优秀人才快速锻炼成长;二是实施企业人才培养储备工程,采取专家培训、定向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积极造就一支经营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高层次、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提升工程,在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等领域,通过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一批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通过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加大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培养好大学生村官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助推农村发展;五是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扶持工程,催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储备一批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四、创优人才环境,营造良好的聚才励才氛围
古人云:“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差,则人才散事业衰。没有好的环境,不仅人才引不进,既有的人才也可能会流失,积极营造适宜人才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有效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的关键环节。必须克服只把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拔尖人物看成人才,只把少数有成就、做大事的精英人物看成人才,在对待人才上求全责备、叶公好龙的误区,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要着力在创优环境、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人文环境,待遇优厚、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干事创业、实现抱负的工作环境,让各类人才进得来、干得成、过得好、留得住。要不断调整和制定新的人才政策,围绕是否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是否有利于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创业创新、合理流动、激励保障、公共服务等机制,通过政策创优带动人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要按照以用为本的原则,多方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敢于拿出关键岗位、重点课题、核心项目,做多做优人才载体,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现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好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