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县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省委作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决策,是正确审视省情,立足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庆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是华夏农耕文化的源头、中华医学鼻祖岐伯的桑梓、西汉义阳侯傅介子、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画家米万钟的故里,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陇东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近年来,我们按照“经济强县、生态优县、文化名县”的总体目标,致力于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和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庆城县域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致力于挖掘保护,不断丰富特色文化大县内涵
根植于庆城这块文化沃土的周祖农耕、岐黄中医、红色革命和黄土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积淀,蕴含着独特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庆城参与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这些文化资源从远古至近代,时间跨度大,遗存比较零散。为此,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挖掘整理散存的历史文化,使其脉络清晰、内涵饱满、体系完整,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是扎实开展了历史遗存文化的摸排普查工作。历史上的庆城是一个地理和人文环境相对封闭之地,至今仍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遗址遗迹、文物、古墓藏、古籍文献、民俗文化等10多次普查工作,排查整理出环江翼龙化石出土点和麻暖泉等5处古化石和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傅介子墓、李尚书墓、公孙丞相墓、十里坪古墓群等20多处古墓藏;天子穴、青龙咀、烽火台等50多处历史人文遗址;有影响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名人、名家10多人,野生中药材资源3462种;排查革命遗址遗迹45处,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9处,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处,烈士墓3处,纪念设施1处。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为研究传承保护奠定了基础。二是广泛开展了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工作。县内先后成立了周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范仲淹研究会等历史文化研究组织10多个,专兼职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达到120多人。先后编辑出版了《周祖史考》、《周祖文化与古庆阳》、《岐黄文化研究丛书》、《范仲淹知庆州》、《烽火岁月》、《耿飚与庆城》、《三八五旅在庆阳》等重要学术著作20多部,各类论文150多篇。收集到中医古籍文献20多种,中医药民间单验方1800多种,中医药治疗古器具、器皿80多种,中医药世家65家,在世中医药传人342人。围绕黄土民俗主题,对传承数千年的婚嫁、丧葬、祝寿、祭祀等礼仪和当地民歌民谣、秧歌社火、香包刺绣、宴席小吃等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和保护,形成了丰硕的文化研究成果。三是深入开展了地域精神文化的挖掘提炼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总摄、整合和发展华夏文化,积极挖掘庆城地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正能量,这就是能够代表全县人民区域归属感、价值认同感、身份自豪感的新时期庆城精神,其核心是“厚德、赤诚、包容、创新”,即厚德自强、矢志拓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赤诚奉献、面向群众的红色革命精神;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和谐共生精神;创新超越、开拓进取的时代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既承续庆城的文化根脉,彰显人文个性,又契合庆城的现实引领,凝结时代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域化表现。大力宣传弘扬庆城精神,以此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促进全社会形成宽仁友善、明理诚信、淳朴敦厚的良好民风,凝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二、致力于传承开发,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庆城是一座具有4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近年来,我们立足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岐黄中医药文化名城的定位,按照传承与开发同步、旅游与文化融合、城区与景区对接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建设协调推进,不断提升县城核心区的景点内涵和文化品位。一是创意建设了周祖陵景区和农耕文化产业园。以周祖陵森林公园为依托,先后筹资3.8亿元,实施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周祖陵景区,持续推进周祖农耕文化传承区、体验区、保护区、游览区、产业区五大主题景区建设,开发祭坛、农耕文化博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现代农业观光园、二十四节气柱、风情广场等主题景区,建成帝系王风牌坊、周祖大殿等仿古人文景点60多处,发展农博园、农趣园、农植园、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目前周祖陵景区总面积拓展到1万多亩,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二是论证实施了岐黄文化主题建设。围绕打造“全国中医历史文化名城”和“岐黄中医药文化寻根祭祖之地”的定位,依托周祖陵景区,实施了岐伯圣景区、孝道文化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主题景区建设,建成岐黄中医药文化旅游仿古建筑1.58万平方米。邀请1000名中书协会员以上的知名书法家和著名中医学家,分段书写了《黄帝内经》全文,并勒石刻碑,形成了全国唯一的石刻版本。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予庆城“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庆阳市“岐黄文化传承基地”。2012年以来,我们依托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先后投资1.3亿元建成了中国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岐黄养生水上公园、百草园等多处景点。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于2013年9月份建成开馆,含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名医馆和养生体验馆,全面再现了岐黄中医药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文明成果,邀请中书协、中美协100多名书画名家绘制1080米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千米画卷》,是全国唯一以岐黄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览馆,成为传承发展岐黄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三是规划实施了文化古城改造。按照创建要求,完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规划,从“城、门、街、景、河、路”六个方面有序推进旧城改造,高规格建设了庆城博物馆、陇东中学校史馆,实施了梦阳亭、嘉会门、古城墙抢救性保护和旧城仿古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逐步恢复重建“两街四门八景”(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街,东安远门、南嘉会门、西平定门、北德胜门;周祖遗陵、鹅池春水、慈云古寺、普照昏钟、文笔对峙、傅介古墓、太和仙境、灵岩滴翠)等古城景观,赋予了老城区更多的文化元素。四是着手推进红色革命场馆建设。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和精神财富优势,依托在庆城存在长达15年的陇东特委、甘宁工委、甘肃工委、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三八五旅在庆城驻防八年等丰富的革命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事业,论证修建陕甘宁边区陇东革命纪念园,恢复重建原中共陇东特委、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三八五旅纪念馆,目前已完成规划论证工作,正在报批立项,力争将庆城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线路。
三、致力于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旅游文化名县实力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其意义不仅在于彰显华夏文明特色,提升地方文化内涵,更在于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支撑转型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动力源。为此,我们围绕激活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编制完成了《庆城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着力培育重点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在大规模投入旅游景点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健全完善了停车场、景区主干道路、亮化设施和游客待中心等设施;拓展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旅游延伸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宾馆饭店136户,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20多户,其中二星级30户,三星级8户;开发传统手工作坊现磨粗粮、自酿葡萄酒等特色风味旅游商品5大类60多个品种;持续加大旅游产业的宣传营销力度,推出“南有黄帝陵、北有周祖陵”等宣传口号,先后举办公祭周祖大典2届,在中央、省市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在甘肃卫视天气预报栏目设宣传窗口,形成全景观立体化宣传推介网络。2012年,全县旅游业接待人数达48.64万人(次),其中接待贵宾6853人,外宾289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72亿元,门票收入达到42万元。二是积极培育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产业化运作”的思路,大力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产业,形成了研究、生产、展示、交易等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已达60多家,专业生产户654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多人,培育各类艺术大师1536人,其中35人被命名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年产值90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乌鲁木齐及台湾、韩国、法国等国内外市场。三是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意见》,大力实施“文化育民”和“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影响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的领导、机制、队伍、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了常态化、长效性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和“三下乡”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分年度实施“六大”创意宣传工程(一组庆城外宣片、一套庆城文化系列图书、一台文化戏曲、一首魅力庆城歌曲、一系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一部陇东红色电影),编排完成了现代革命历史陇剧《留守岁月》,在兰州人民剧院上演,荣获全省新剧目调演一等奖。
面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我们将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始终保持奋发图强、创业建功的精神状态,敢于超越、志在千里的宏大气魄,勇立潮头、勇于担当的拼搏意识,传承文明,推陈出新,努力打造陇东文化历史区新的文化高地,为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