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行现状及对策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现状
(一)建设情况
2009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共6个,分别是:玄马镇文化站、白马铺乡文化站、赤城乡文化站、土桥乡文化站、南庄乡文化站、太白梁乡文化站。有旧站的9个(马岭镇、驿马镇、卅铺镇、庆城镇、桐川乡、蔡口集乡、翟家河乡、蔡家庙乡、高楼乡)。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310.9平方米,含办公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活动室各一间。其中活动室配备乒乓球桌两副,象棋,跳棋各两副,棋桌四只,凳子12把。图书室藏书2445册,书籍类别齐全,有文史类,文学类,农技类,科教累,杂志和工具书。为了严格管理,阅读者只能在图书室内查阅书籍,如果借阅有专门的登记册登记其借还日期。多功能厅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调音盘,音响和电脑及椅子,进行各种农技培训。
(二)使用情况
按照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甘发社会(2008)173号文件《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占地面积原则上不得少于2700平方米(约4.05亩),甘文厅联发(2009)10号文件《关于实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三统一”的通知》,“三统一”,在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对新建的6个文化站实行“三统一”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建筑风格,每个站有专职的站干来负责管理。配齐设备,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对配发的设备全部建立台账,一式两份,县、乡各存一份,共同监督,确保资产不流失,6个新建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部免费开放,正常运行。
(三)保障措施
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给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新建综合文化站6个、维修改造2个、旧文化站7个)全部配齐了价值10万元的设施设备,组织专业人员全部安装调试,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已经免费开放。国家、县免费开放资金和配套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并为每个站设立账户,免费开放资金实行专帐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站阵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开放运行管理,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科技讲座、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社火)、重大节庆活动、歌咏比赛、农民运动会、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游戏娱乐等文化活动,上报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相关活动实施计划、人员分工、安排意见、活动登记和活动总结等相关材料。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1、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阵地,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积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教育;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教育,抵制各种落后、腐朽、反动思想的侵蚀,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娱活动。协助各部门做好各种宣传活动和文娱联欢活动。组织开展各种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创作、读书演讲比赛等文艺活动。把文化站办成让群众有学的,有看的,有玩的,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的宣传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各乡镇利用各种场地,开展象棋、扑克、军棋、围棋、跳棋等棋类活动,提高群众的棋艺水平。节假日期间,举行各种球类活动,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活动,达到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目的。
3、充分利用好乡综合文化站宣传阵地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农民素质网络培训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辅导并培训各类群众文化艺术骨干,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积极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创作组织和业余文艺团队。一是办好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培训班。乡镇文化站牢固树立我们的服务主体是农民、工作重点在农村的思想。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文化站根据当地农村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联合县、乡各有关部门,举办发展当地优势产业的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班。通过举办各种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班,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在共同参与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整体人口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协调、持续的发展。二是开办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培训班。文化站配合县上有关部门举办了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的培训班。发现培养当地的各类艺术人才,组建当地艺术人才队伍,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以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地位得到充分提高,为乡镇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从而使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两个文明建设需要文化站,办好文化站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4、充分的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香包、刺绣、剪纸等生产队伍。倾力打造庆城特色文化产品品牌,培训农村妇女、城镇下岗失业女工参加的香包、刺绣、剪纸技术骨干。培训内容主要有: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式样设计与包装;刺绣配色配线和原材料的选择;填充物的国际达标和香料放置;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机绣产品的统一标准;十字绣的基本构图与针法;民俗产品的礼品生产、包装与设计。通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当地群众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一个群众依靠生产加工香包刺绣产品进行创业的民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全面提高我县民俗文化产业生产队伍适应大市场的应变能力,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崛起,打造优秀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文化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全县17个乡镇文化站没有定编定员的专职文化干部,17个乡镇文化站人员都是兼职,造成了文化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的局面。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着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作用发挥不好,文化活动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仅局限在节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断层,且种类少、形式单一,层面不宽,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
(三)整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经济情况不同,领导认识的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均,文化干部素质的优劣使各乡镇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属于自由式发展,缺乏指导性,整体性、标准化的发展要求,这种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挤占、挪用乡镇文化站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政策建议:
(一)必须把“牌子”立起来。对名存实亡的文化站,要坚决地恢复起来,实实在在地建成“四定”(人员、编制、经费、职责)乡镇文化事业单位,调整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由文广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文广行政部门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努力建成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一室(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文化网络。
(二)必须把“体制”顺起来。一是对现有不宜在文化站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二是按1-2名配齐文化站工作人员;三是建立人员进出、岗位技能培训等机制;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解决好待遇问题。配置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梯次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文化站人员要经过培训,力争每个乡镇文化站有一个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站长。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本乡土人才的作用,为乡镇文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通过不断培养,努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乡镇文化人才队伍。这样,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正常有效地开展。
(三)必须把“投入”提起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文化资源向贫困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实现文化发展中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规定每年每个文化站经费的最低线,一要保证人员工资,二要保证文化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文化站设施设备更新、维修加固、宣传活动等费用,尽力使其形成刚性支出。同时,建议上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对乡镇文化站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避免形成新债务。
(四)文化站在耕好“责任田”时,要走“以文养文”的自我发展之路,既要守土有责,办好基层文化服务项目,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文化站的服务空间,开办一些有偿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在更大领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建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终端站,搭建网络沟通平台,组建农村文艺演出团队,进行有偿演出,利用新闻出版发行网点,面向农村开办有偿售书,借阅服务等。同时,乡镇和文化站还可以鼓励当地农民自办文化,吸引外来各界力量参与和独立创办文化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