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经济发展>详细内容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警报

来源: 作者:谢永桢 发布时间:2012-08-09 11:12:00 浏览次数: 【字体:

 

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7月份以来,庆城县降水偏多,田间湿度较大,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和扩散十分有利。为了全面掌握我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态势,根据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等秋粮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市县农牧局的安排,8月7日,我们组织植保专业技术人员赴白马乡三里店村、冉肴村;赤城乡赤城村、万胜堡村;驿马镇南极庙村、安家寺村;葛崾岘的幸龙口村;蔡家庙乡蔡家庙村、史家店村;三十铺镇三十铺村、二十铺等村组,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全面普查,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县山、川、塬马铃薯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

全县共调查山、川、塬三大区域262亩87块地2610株,平均病田率82.75%,病株率47.6%,局部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高达80%以上,全县发生面积5.43万亩,占播种面积6.5506万亩的82.89%。发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加52.1%,同比增加2.85万亩,病田率同比增加26.1个百分点,病株率同比增加24.5个百分点。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去年同期,以南部塬区和二阴山区发生较重,川区发生较轻。

二、发病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

通过调查,分析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心病株出现较早,菌源量比较充足。我们通过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定点监测调查,中心病株最早出现在7月中旬,较去年同期提前8~12天。7月下旬在大田均能查到中心病株,病菌侵染频率较高,田间菌源量积累较大,病源条件较为充足。二是感病品种面积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马铃薯品种多、乱、杂,抗病品种所占比例较低,高抗晚疫病的庄薯3号仅占总面积的15%;一级脱毒品种覆盖率更低,仅占5%,多为农家自繁自用,病毒病普遍率较高,导致原引进的陇薯3号、宁薯8号等抗晚疫病品种抗性丧失,均已表现感病;克新1号、大西洋等感晚疫病品种仍然占总面积的30%,寄主条件十分广泛。三是气象条件比较有利。7月以来,全县降水偏多,田间湿度较大,空气湿度90%以上的天数占到了25天,适宜的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较早、侵染扩散较快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和发病原因分析,结合近期气象部门预报:预计8月份我县降水量80~90mm,较常年同期偏少;8月份平均气温23.5~24.0℃,较常年同期偏高。后期(8~9月)降水总体偏多,气温总体正常略高,气象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进一步扩展和流行比较有利。依此预测,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在后期总体将呈中度发生,局部地块达中度偏重至大发生,发生盛期8月中下旬,发生面积6万亩以上。

三、防治措施及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暴发流行的特点。目前,马铃薯生长正值块茎膨大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与防治的关键时期。针对今年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将偏重流行的趋势,各乡镇要高度警惕、及早准备、精心安排,切实做好综合防治,力争将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

1、加大防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由于我县马铃薯与省内其他市、县相比,规模较小,绝大部分农户为自产自食,商品率较低,以致相当部分农民群众对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防治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加大防控宣传力度,对于提高防治效果意义重大。

2、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报,密切关注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报,科学指导防治。

3、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制。依据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等秋粮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突出“早、准、快”,切实做到“秋粮不到手,防控不松手”。从即日起,积极筹措资金,购置防治农药,检修施药器械,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立即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大力开展统防统治。要利用各种媒介,动员和指导农户开展群防群治,启动全县已建立的17个专业化防治队伍,全面做好早发、重发田块的防治和始发田块的预防,迅速掀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高潮,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遏制病害严重蔓延的态势,控制病害的危害程度,最大限度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

5、适时运用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销毁,并在中心病株周围40~60米的范围内喷药防治,对感病品种,应及时喷药防治。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亩用量100~130克,连续防治2~3次。用药间隔期一般为7~10天,发病压力增加或多雨季节施药间隔期应缩短为5~7天。施药时要注意对植株及茎叶两面均匀喷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