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乡苹果产业发展探析
高楼乡辖7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3120户11327人。总土地面积108.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果园面积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0%以上。苹果为全乡的支柱产业,人均占有果园3亩。近年来,高楼乡按照“建设苹果强乡,实现果业富民”总体思路,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注重从提高果园效益,提升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上下功夫,围绕果业搞开发、强管理、促增收、要效益,促进了果业腾飞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栽植规模稳步壮大,发展思路逐渐明晰。近年来,高楼乡苹果树面积以每年5000亩的新栽速度递增,至目前,全乡果园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盛果园2万亩,年产优质果品2.5万吨。随着全乡空地逐步减少,新栽果树难度的不断增大,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乡党委、政府在认真调查分析、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积极发展苹果产业、稳步推进核桃产业、适度发展黄花菜和草畜产业”的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苹果产业,注重品种和熟期结构调整,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实行病虫害生物防治,提升果品质量。稳步推进核桃产业,探索引导群众发展其他增加收入的产业,通过栽种核桃等经济林种,做好产业开发和布局调整,保障农民不断增收的连续性。适度发展黄花菜和草畜产业,不断加大草畜产业的开发和劳务经济工作力度,栽植黄花,发展田埂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靠天吃饭和结构单一等问题,扩大农民增加收入的形式。
(二)、果品效益逐年提升,果农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全乡果品产量2.3万吨,实现收入6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2011年全乡果品产量预计2.5万吨,按照目前每公斤5元的均价,初步估计将达到8800万元,人均收入将突破7700元,连年的好效益极大提高了果农的栽植热情,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始回乡经营果园,许多憨厚的高楼农民不再安于现状,不再害怕竞争。他们有的脱去了对襟汗衫,换上了名牌西装,变成了精明的商人;有的抛去了二轮的架子车,换上了三轮或四轮的农用车甚至小轿车,搞起了果品运销;有的离开了自己的田庄,办起了包装材料厂、制袋公司等企业;有的专门为果农传递市场信息;还有的在新建的果品批发市场上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几亩田地里,而是奔忙穿梭于更广阔的市场和谈判桌上。
(三)、生产模式递次转型,技术升级全面加快。近年来,高楼乡按照“新栽果园保成活、幼龄果园促结果、成龄果园提质量”的果园管理思路,新栽园从根本上解决苹果栽植调苗难,远调苗木成活难的问题着力,建立了苹果苗木繁育基地50亩;从引导果农提早受益的角度考虑,推行大苗移栽;从实现全县苹果全覆盖的方向努力,全面补植309国道及村组道路空挡地,建管理示范园,栽早熟品种,强力推动发展。幼林园注重从实现优苗、优肥、优水、优形、优作“五优”方向进行重点示范,促其早结果。成龄园注重在提升果品质量上做文章,扩规模,聘请市果树专家定光凯教授做技术指导,祥龙果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在梁咀自然村建立SOD奶蜜苹果生产示范基地100亩,进行优质苹果栽植引导。
(四)、管理服务逐步规范,发展前景更加喜人。充分发挥祥龙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培训上采取组织农家、联系商家、结盟厂家、聘请专家、团结大家等灵活方式,服务上采取产前供农资、产中传技术、产后抓营销,农闲搞培训等方式,引领果业发展,提高果农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植保防护上,成立了30人的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建起了防治办公室,购置喷雾器、杀虫灯以及部分药品,明确了人员职责,负责全乡果业发展技术指导、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突发性病虫害的专业防治,促进果园丰产丰收。通过市、县、乡三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推动,高楼乡“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林果全覆盖,果园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果苹总产量达到5万吨,人均果品收入突破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纵向比有发展、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品种居多。在早期的粗放种植过程中,由于苗木基础没有准备好,导致栽植品种及品种构成极为不合理,总体上富士占到80%以上,早中熟品种稀少。二是群众认识不到位,重栽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果品收购价格波动,群众经营管理果园的积极性几度受挫,果园管理管理水平、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差异十分显著。三是苹果贮藏能力严重不足,苹果采摘后鲜销压力较大。苹果成熟大量上市时期,果农及企业没有简易短期贮藏条件和设施,加工企业满负荷运转不能及时消化,便采取压低原料果收购价格的办法,导致果农损失较大。
三、下一步打算
回顾成绩,我们豪情满怀;展望前景,我们信心百倍。在未来几年里,实现果业富民,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狠抓育苗工作,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全乡苹果品种结构调整情况超前规划,突出一些严重缺乏的品种的育苗,尤其是目前需补植的品种,最好全部嫁接培育早中熟品种,补救前期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采取定向育苗的办法,鼓励育苗基地或专业户培育优质苗木,稳定生产,保证质量。
(二)、严把质量关,确保建园质量。几十年苹果栽培的实践证明,建园质量高低是能否早果早产的关键,高起点、高标准建园是苹果产业发展的保证。一要坚持推广大坑栽植,为果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选用良种壮苗。在栽植中要选择根系发达、苗干端直、地径粗度不少于1.0cm,苗高不小于1.2cm,嫁接口愈合良好,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的二年生苗;三要坚持泥浆沾根、覆膜保墒、截枝定杆、套袋促芽等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确保成活。
(三)、高度重视补植,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如前所述,由于受苗木的制约、品种单一是个普遍现象,近几年随着老果树逐步退化,补植量很大,正好可以通过补植授粉品种和早中熟品种来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因此要通过补植尽可能的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授粉品种数量和早中熟品种比例。
(四)、狠抓示范样板、典型引路。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典型来示范”,实践证明,抓示范园是促进抓苹果发展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层层抓示范园建设,使一个示范园,带动一大片。要采取领导带头、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定考核办法的措施抓好示范园的建设,引导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着力做好采后处理,实现果农利益最大化。一是支持建设产地化、低成本的分选和冷藏系统,实现由产品向商品转变、由分散生产向规模销售转变。二是支持果农合作社参与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规范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加强涉果行业组织建设,采取政府支持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强化其行业功能。三是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直销系统和连锁经营系统,继续做好果—超对接工作。
(六)、建立果品加工企业,打造高楼苹果品牌。要破解高楼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创办难的瓶颈,尽最大努力,发挥最大潜能,积极争取外地客商投资新建果品储存、果袋加工等果业链条企业,实现产业利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在适当的时候,着手打造高楼苹果的品牌,组织和申报“高楼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启动实施“高楼苹果”证明商标,发挥品牌效益,推进高楼乡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栽植规模稳步壮大,发展思路逐渐明晰。近年来,高楼乡苹果树面积以每年5000亩的新栽速度递增,至目前,全乡果园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盛果园2万亩,年产优质果品2.5万吨。随着全乡空地逐步减少,新栽果树难度的不断增大,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乡党委、政府在认真调查分析、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积极发展苹果产业、稳步推进核桃产业、适度发展黄花菜和草畜产业”的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苹果产业,注重品种和熟期结构调整,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实行病虫害生物防治,提升果品质量。稳步推进核桃产业,探索引导群众发展其他增加收入的产业,通过栽种核桃等经济林种,做好产业开发和布局调整,保障农民不断增收的连续性。适度发展黄花菜和草畜产业,不断加大草畜产业的开发和劳务经济工作力度,栽植黄花,发展田埂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靠天吃饭和结构单一等问题,扩大农民增加收入的形式。
(二)、果品效益逐年提升,果农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全乡果品产量2.3万吨,实现收入6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2011年全乡果品产量预计2.5万吨,按照目前每公斤5元的均价,初步估计将达到8800万元,人均收入将突破7700元,连年的好效益极大提高了果农的栽植热情,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始回乡经营果园,许多憨厚的高楼农民不再安于现状,不再害怕竞争。他们有的脱去了对襟汗衫,换上了名牌西装,变成了精明的商人;有的抛去了二轮的架子车,换上了三轮或四轮的农用车甚至小轿车,搞起了果品运销;有的离开了自己的田庄,办起了包装材料厂、制袋公司等企业;有的专门为果农传递市场信息;还有的在新建的果品批发市场上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几亩田地里,而是奔忙穿梭于更广阔的市场和谈判桌上。
(三)、生产模式递次转型,技术升级全面加快。近年来,高楼乡按照“新栽果园保成活、幼龄果园促结果、成龄果园提质量”的果园管理思路,新栽园从根本上解决苹果栽植调苗难,远调苗木成活难的问题着力,建立了苹果苗木繁育基地50亩;从引导果农提早受益的角度考虑,推行大苗移栽;从实现全县苹果全覆盖的方向努力,全面补植309国道及村组道路空挡地,建管理示范园,栽早熟品种,强力推动发展。幼林园注重从实现优苗、优肥、优水、优形、优作“五优”方向进行重点示范,促其早结果。成龄园注重在提升果品质量上做文章,扩规模,聘请市果树专家定光凯教授做技术指导,祥龙果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在梁咀自然村建立SOD奶蜜苹果生产示范基地100亩,进行优质苹果栽植引导。
(四)、管理服务逐步规范,发展前景更加喜人。充分发挥祥龙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培训上采取组织农家、联系商家、结盟厂家、聘请专家、团结大家等灵活方式,服务上采取产前供农资、产中传技术、产后抓营销,农闲搞培训等方式,引领果业发展,提高果农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植保防护上,成立了30人的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建起了防治办公室,购置喷雾器、杀虫灯以及部分药品,明确了人员职责,负责全乡果业发展技术指导、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突发性病虫害的专业防治,促进果园丰产丰收。通过市、县、乡三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推动,高楼乡“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林果全覆盖,果园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果苹总产量达到5万吨,人均果品收入突破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纵向比有发展、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品种居多。在早期的粗放种植过程中,由于苗木基础没有准备好,导致栽植品种及品种构成极为不合理,总体上富士占到80%以上,早中熟品种稀少。二是群众认识不到位,重栽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果品收购价格波动,群众经营管理果园的积极性几度受挫,果园管理管理水平、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差异十分显著。三是苹果贮藏能力严重不足,苹果采摘后鲜销压力较大。苹果成熟大量上市时期,果农及企业没有简易短期贮藏条件和设施,加工企业满负荷运转不能及时消化,便采取压低原料果收购价格的办法,导致果农损失较大。
三、下一步打算
回顾成绩,我们豪情满怀;展望前景,我们信心百倍。在未来几年里,实现果业富民,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狠抓育苗工作,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全乡苹果品种结构调整情况超前规划,突出一些严重缺乏的品种的育苗,尤其是目前需补植的品种,最好全部嫁接培育早中熟品种,补救前期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采取定向育苗的办法,鼓励育苗基地或专业户培育优质苗木,稳定生产,保证质量。
(二)、严把质量关,确保建园质量。几十年苹果栽培的实践证明,建园质量高低是能否早果早产的关键,高起点、高标准建园是苹果产业发展的保证。一要坚持推广大坑栽植,为果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选用良种壮苗。在栽植中要选择根系发达、苗干端直、地径粗度不少于1.0cm,苗高不小于1.2cm,嫁接口愈合良好,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的二年生苗;三要坚持泥浆沾根、覆膜保墒、截枝定杆、套袋促芽等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确保成活。
(三)、高度重视补植,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如前所述,由于受苗木的制约、品种单一是个普遍现象,近几年随着老果树逐步退化,补植量很大,正好可以通过补植授粉品种和早中熟品种来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因此要通过补植尽可能的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授粉品种数量和早中熟品种比例。
(四)、狠抓示范样板、典型引路。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典型来示范”,实践证明,抓示范园是促进抓苹果发展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层层抓示范园建设,使一个示范园,带动一大片。要采取领导带头、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定考核办法的措施抓好示范园的建设,引导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着力做好采后处理,实现果农利益最大化。一是支持建设产地化、低成本的分选和冷藏系统,实现由产品向商品转变、由分散生产向规模销售转变。二是支持果农合作社参与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规范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加强涉果行业组织建设,采取政府支持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强化其行业功能。三是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直销系统和连锁经营系统,继续做好果—超对接工作。
(六)、建立果品加工企业,打造高楼苹果品牌。要破解高楼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创办难的瓶颈,尽最大努力,发挥最大潜能,积极争取外地客商投资新建果品储存、果袋加工等果业链条企业,实现产业利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在适当的时候,着手打造高楼苹果的品牌,组织和申报“高楼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启动实施“高楼苹果”证明商标,发挥品牌效益,推进高楼乡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