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膜玉米苗情调查报告
为了为全膜玉米生产中后期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广大农民群众抓好田间管理,保障抗旱稳粮。县农牧局安排农技中心组织农技人员,于6月10至14日,分山川塬不同区域,对全膜玉米的出苗率、整齐度、生育进程以及全膜玉米受旱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全膜玉米苗情旱情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膜玉米苗情
今年,全县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20.28万亩,其中:塬区7.88万亩,山区7.3万亩,川区5.1万亩。全县全膜玉米出苗率平均为94.5%,其中塬区出苗率为97.4%,川区为94.3%。山区为91.8%。全县全膜玉米一类苗田面积为8.7万亩,出苗率在95%以上,整齐度在95%以上,茎基扁平粗壮,叶色深绿有光泽,长势强壮,主要分布在塬区; 二类苗田面积6.9万亩,出苗率在90%-95%,整齐度在90%-95%,茎基较粗,叶色浅绿色,长势一般,主要分布在川区;三类苗田面积4.68万亩,出苗率在90%以下,整齐度在90%以下,茎基较细,叶色黄绿色,长势较差,主要分布在山区。由于土壤立地条件、技术应用水平、群众主观认识等因素。从长相看,塬区95%的全膜玉米已进入拔节期,川区87%的已进入拔节期,山区仅58%的进入拔节期。从长势总体趋势来看,塬区长势明显好于川区和山区,川区好于山区;覆膜早的明显好于覆膜迟的,残膜过冬的地块明显好于露地过冬的地块,人工覆膜的好于机械覆膜的。但山川塬全膜覆盖玉米明显好于露地玉米,露地玉米生育进程较全膜玉米生育进程推迟20-30天左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显现出较大的抗旱优势。
二、全膜玉米苗情与旱情分析
全县20.28万亩全膜玉米,其中:受旱面积达17.1万亩,严重受旱面积5.2万亩,轻旱面积11.9万亩。根据近期调查,塬区全膜玉米膜下20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2%—14%,川区土壤含水量在9—12%,山区土壤含水量在7—9%。其受旱程度是:山区重于川区,川区重于塬区。2011年全膜玉米土壤墒情明显差于2010年同期,较2010年同期低于4-6个百分点,与2009年同期相当,较2009年同期土壤含水量低于1个百分点。
三、全力抓好全膜玉米田间管理工作
1-5月,降水量57.5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42%。根据气象预测, 6月16日至7月15日降水量50—60毫米,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预计卡脖子旱将会影响全膜玉米按时抽雄、开花、授粉。为了确保全膜玉米在生长关键时候不受旱,度过卡脖子干旱对全膜玉米创高产的影响,我们要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为举措,积极启动灌溉设施,加强田间管理,应采取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1、启动灌溉设施,扩大灌溉面积 。在东西二川,应提前做好补灌抗旱准备。如7月份持续干旱高温,应动员群众对有灌溉条件的全膜玉米进行补灌,防止由于卡脖子干旱导致玉米减产。
2、及早打叉减耗,趁雨追肥促壮。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好田间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玉米拔节期要组织农民群众拔除杂草打叉,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在二类、三类玉米田块,参照天气预报,及时组织农民群众趁雨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根据墒情每亩追施尿素10-20公斤,促弱转壮。
3、叶施植物诱导剂,提高作物抗旱性。玉米叶施植物基因诱导剂、旱立停、天达2116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强抗逆性。在玉米拔节、喇叭口期喷施2000倍液(指母液1份兑水2000份)的植物基因诱导剂可提高抗旱性能。
一、全膜玉米苗情
今年,全县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20.28万亩,其中:塬区7.88万亩,山区7.3万亩,川区5.1万亩。全县全膜玉米出苗率平均为94.5%,其中塬区出苗率为97.4%,川区为94.3%。山区为91.8%。全县全膜玉米一类苗田面积为8.7万亩,出苗率在95%以上,整齐度在95%以上,茎基扁平粗壮,叶色深绿有光泽,长势强壮,主要分布在塬区; 二类苗田面积6.9万亩,出苗率在90%-95%,整齐度在90%-95%,茎基较粗,叶色浅绿色,长势一般,主要分布在川区;三类苗田面积4.68万亩,出苗率在90%以下,整齐度在90%以下,茎基较细,叶色黄绿色,长势较差,主要分布在山区。由于土壤立地条件、技术应用水平、群众主观认识等因素。从长相看,塬区95%的全膜玉米已进入拔节期,川区87%的已进入拔节期,山区仅58%的进入拔节期。从长势总体趋势来看,塬区长势明显好于川区和山区,川区好于山区;覆膜早的明显好于覆膜迟的,残膜过冬的地块明显好于露地过冬的地块,人工覆膜的好于机械覆膜的。但山川塬全膜覆盖玉米明显好于露地玉米,露地玉米生育进程较全膜玉米生育进程推迟20-30天左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显现出较大的抗旱优势。
二、全膜玉米苗情与旱情分析
全县20.28万亩全膜玉米,其中:受旱面积达17.1万亩,严重受旱面积5.2万亩,轻旱面积11.9万亩。根据近期调查,塬区全膜玉米膜下20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2%—14%,川区土壤含水量在9—12%,山区土壤含水量在7—9%。其受旱程度是:山区重于川区,川区重于塬区。2011年全膜玉米土壤墒情明显差于2010年同期,较2010年同期低于4-6个百分点,与2009年同期相当,较2009年同期土壤含水量低于1个百分点。
三、全力抓好全膜玉米田间管理工作
1-5月,降水量57.5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42%。根据气象预测, 6月16日至7月15日降水量50—60毫米,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预计卡脖子旱将会影响全膜玉米按时抽雄、开花、授粉。为了确保全膜玉米在生长关键时候不受旱,度过卡脖子干旱对全膜玉米创高产的影响,我们要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为举措,积极启动灌溉设施,加强田间管理,应采取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1、启动灌溉设施,扩大灌溉面积 。在东西二川,应提前做好补灌抗旱准备。如7月份持续干旱高温,应动员群众对有灌溉条件的全膜玉米进行补灌,防止由于卡脖子干旱导致玉米减产。
2、及早打叉减耗,趁雨追肥促壮。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好田间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玉米拔节期要组织农民群众拔除杂草打叉,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在二类、三类玉米田块,参照天气预报,及时组织农民群众趁雨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根据墒情每亩追施尿素10-20公斤,促弱转壮。
3、叶施植物诱导剂,提高作物抗旱性。玉米叶施植物基因诱导剂、旱立停、天达2116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强抗逆性。在玉米拔节、喇叭口期喷施2000倍液(指母液1份兑水2000份)的植物基因诱导剂可提高抗旱性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