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土壤墒情旱情调查与分析
今年春季,我县出现了继2000年大旱以来的最严峻的旱情,冬小麦、冬油菜大幅减产已成定局,春播作物苗情较差。
一、土壤墒情旱情现状
据6月15-16日调查,全县麦田土壤干土层普遍在13-25厘米以上,山川区极端值在35厘米左右。0-20厘米内土壤含水量8%以下,呈极旱状态,20-60厘米土层含水量多在8%-10%间,呈重旱状态,塬区个别地块达10%-12%,60-100厘米含水量多在11%-13%内,土壤深墒也处干旱状态,导致小麦青枯早熟,部分麦田作物萎蔫。
全膜玉米大田,土壤含水量好于露地,塬区膜下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8%-10%左右,2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10-12%;山川区比塬区低2%-3%,极端区块低于5%。晴天午间玉米苗处于萎蔫临界状态,特别是山川区基本处于萎蔫状态。露地秋田土壤干土层普遍在15-25厘米,极端田块在35厘米以上,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6-8%,极端田块在5-6%,2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8-10%。露地玉米晴天午间萎蔫状态比全膜田更为严重,露地洋芋萎蔫表现较轻。
总之,目前旱情重、苗情差,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及作物生理干旱重叠交错。
二、3-5月土壤墒情旱情状况
1、3-4月份土壤墒情:
冬小麦田:山地0-20厘米表墒为9.56%,20-60 厘米底墒为7.94%,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1.76%;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0.66%,20-40 厘米底墒为9.6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8.75%;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2.89%,20-40 厘米底墒为11.92%,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37%。冬油菜田:川地0-20厘米表墒为7.68%,20-40 厘米底墒为8.21%,40-60 厘米底墒为7.54%,60厘米以下深墒为8.58%;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1.93%,20-40 厘米底墒为12.39%,40-60厘米底墒为12.13%,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77%。休闲地:山地0-20厘米表墒为10.20%,20-60 厘米底墒为14.20%,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4.29%;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0.93%,20-40 厘米底墒为13.97%,40-60厘米底墒为12.83%,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2.09%;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1.87%,20-40 厘米底墒为13.56%,40-60厘米底墒为10.23%,60厘米以下深墒为14.56%。秋覆膜地: 山地0-20厘米表墒为13.56%,20-60 厘米底墒为14.1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4.56%;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6.20%,20-60 厘米底墒为14.2%,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60%;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9.90%,20-60 厘米底墒为17.60%,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8.40%。
2、5月份土壤墒情:
据5月份调查,驿马塬区塬地麦田0-20厘米表墒为11.09%,20-40 厘米底墒为10.98%,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2.22%;太白梁山地0-20厘米表墒为8.36%,20-60 厘米底墒为6.90%, 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0.86%;马岭川地0-20厘米表墒为9.16%,20-40 厘米底墒为8.5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7.22%。山川区表墒和底墒较差,处于干旱至重旱状态。
全膜下墒情较好,膜下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12%-16%之间,个别地块在10%-12%,保证了玉米的正常出苗和生长。
三、干旱影响分析
1、干旱特征:1-5月我县降水量57.50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42%,呈现出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及植物干旱一体化势态。特别是在冬小麦和油菜旺盛生长的4-5月降水连续偏少,出现了严重“卡脖旱”,对冬小麦抽穗和冬油菜分支开花影响极大,造成小麦扬花灌浆与油菜结实粒饱满度急剧下降,冬小麦冬油菜生长势极差而生物产量和叶面积趋于最小,夏粮减产明显。
2、干旱影响:4月我县降水量仅2.70毫米,偏少91%。4月中下旬气温比常年偏高2.8℃,最高气温大于20℃以上的天数达19天,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2.1℃,且多风,加剧了土壤蒸发和作物的蒸散。5月我县降水量34.30毫米,较常年偏少20%,气温略高。5月上旬冬小麦进入抽穗期,旬末的降水对冬小麦抽穗、油菜的灌浆及玉米的苗期生长有利,但进入中旬后,气温持续升高,加快了作物生育期进程,冬小麦提早进入开花灌浆期,油菜灌浆期缩短,5月下旬到6月上旬油菜提前一周进入了成熟收割期。
3.灾情预测:全县81.7万亩耕地,除保护地和可灌田外,全部呈重旱状态,基本绝收面积达10万亩,其中:冬小麦5亩、冬油菜5万亩,白地缺墒面积2.4万亩。
四、减灾应对措施
目前我县大部分地区的冬小麦处于灌浆乳熟后期,山区和川台地已进入黄熟期。干旱高温天气加剧了冬小麦生育进程促青干早熟,川台地即将进入成熟收割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收期间对流性天气过程较多,预计6月中旬末到下旬初、下旬末将各有一次较强的降雨量过程,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抓住有利天气形式,及早复种糜子、荞麦等小秋作物“以秋补夏”,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种植效益较好的蔬菜等。将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土壤墒情旱情现状
据6月15-16日调查,全县麦田土壤干土层普遍在13-25厘米以上,山川区极端值在35厘米左右。0-20厘米内土壤含水量8%以下,呈极旱状态,20-60厘米土层含水量多在8%-10%间,呈重旱状态,塬区个别地块达10%-12%,60-100厘米含水量多在11%-13%内,土壤深墒也处干旱状态,导致小麦青枯早熟,部分麦田作物萎蔫。
全膜玉米大田,土壤含水量好于露地,塬区膜下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8%-10%左右,2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10-12%;山川区比塬区低2%-3%,极端区块低于5%。晴天午间玉米苗处于萎蔫临界状态,特别是山川区基本处于萎蔫状态。露地秋田土壤干土层普遍在15-25厘米,极端田块在35厘米以上,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6-8%,极端田块在5-6%,2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8-10%。露地玉米晴天午间萎蔫状态比全膜田更为严重,露地洋芋萎蔫表现较轻。
总之,目前旱情重、苗情差,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及作物生理干旱重叠交错。
二、3-5月土壤墒情旱情状况
1、3-4月份土壤墒情:
冬小麦田:山地0-20厘米表墒为9.56%,20-60 厘米底墒为7.94%,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1.76%;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0.66%,20-40 厘米底墒为9.6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8.75%;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2.89%,20-40 厘米底墒为11.92%,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37%。冬油菜田:川地0-20厘米表墒为7.68%,20-40 厘米底墒为8.21%,40-60 厘米底墒为7.54%,60厘米以下深墒为8.58%;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1.93%,20-40 厘米底墒为12.39%,40-60厘米底墒为12.13%,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77%。休闲地:山地0-20厘米表墒为10.20%,20-60 厘米底墒为14.20%,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4.29%;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0.93%,20-40 厘米底墒为13.97%,40-60厘米底墒为12.83%,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2.09%;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1.87%,20-40 厘米底墒为13.56%,40-60厘米底墒为10.23%,60厘米以下深墒为14.56%。秋覆膜地: 山地0-20厘米表墒为13.56%,20-60 厘米底墒为14.1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4.56%;川地0-20厘米表墒为16.20%,20-60 厘米底墒为14.2%,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3.60%;塬地0-20厘米表墒为19.90%,20-60 厘米底墒为17.60%,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8.40%。
2、5月份土壤墒情:
据5月份调查,驿马塬区塬地麦田0-20厘米表墒为11.09%,20-40 厘米底墒为10.98%,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2.22%;太白梁山地0-20厘米表墒为8.36%,20-60 厘米底墒为6.90%, 60 厘米以下深墒为10.86%;马岭川地0-20厘米表墒为9.16%,20-40 厘米底墒为8.57%,60 厘米以下深墒为7.22%。山川区表墒和底墒较差,处于干旱至重旱状态。
全膜下墒情较好,膜下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12%-16%之间,个别地块在10%-12%,保证了玉米的正常出苗和生长。
三、干旱影响分析
1、干旱特征:1-5月我县降水量57.50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42%,呈现出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及植物干旱一体化势态。特别是在冬小麦和油菜旺盛生长的4-5月降水连续偏少,出现了严重“卡脖旱”,对冬小麦抽穗和冬油菜分支开花影响极大,造成小麦扬花灌浆与油菜结实粒饱满度急剧下降,冬小麦冬油菜生长势极差而生物产量和叶面积趋于最小,夏粮减产明显。
2、干旱影响:4月我县降水量仅2.70毫米,偏少91%。4月中下旬气温比常年偏高2.8℃,最高气温大于20℃以上的天数达19天,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2.1℃,且多风,加剧了土壤蒸发和作物的蒸散。5月我县降水量34.30毫米,较常年偏少20%,气温略高。5月上旬冬小麦进入抽穗期,旬末的降水对冬小麦抽穗、油菜的灌浆及玉米的苗期生长有利,但进入中旬后,气温持续升高,加快了作物生育期进程,冬小麦提早进入开花灌浆期,油菜灌浆期缩短,5月下旬到6月上旬油菜提前一周进入了成熟收割期。
3.灾情预测:全县81.7万亩耕地,除保护地和可灌田外,全部呈重旱状态,基本绝收面积达10万亩,其中:冬小麦5亩、冬油菜5万亩,白地缺墒面积2.4万亩。
四、减灾应对措施
目前我县大部分地区的冬小麦处于灌浆乳熟后期,山区和川台地已进入黄熟期。干旱高温天气加剧了冬小麦生育进程促青干早熟,川台地即将进入成熟收割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收期间对流性天气过程较多,预计6月中旬末到下旬初、下旬末将各有一次较强的降雨量过程,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抓住有利天气形式,及早复种糜子、荞麦等小秋作物“以秋补夏”,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种植效益较好的蔬菜等。将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