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红色印记>详细内容

陇东中学礼堂旧址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07-28 09:26:57 浏览次数: 【字体:

陇东中学礼堂,位于庆城县庆城镇南大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为文庙大成殿,建于明嘉靖年间。1940年陇东中学建校时被改建为礼堂。砖木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五间,青瓦歇山顶,长21米,宽16米,高10.1米,占地350平方米。

a61810807325463381fa570760c02fc1.jpg

陇东中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中等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中共陇东分委提出申请,经中共西北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创办的。学校最初定名为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学校,后来考虑办师范不利于吸引进步青年入学,又改名为陇东中学。校名确定后,由中共陇东分委写信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从创办陇东中学特殊的历史意义考虑,就亲笔为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这所学校的建立,打破了陕甘宁边区庆阳县甚至陇东分区中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的局面,在庆城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边区教育厅的指示,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选派陆为公和孙萍携2000元开办费前往陇东筹办。陆、孙二人到达陇东后,首先向中共陇东分委书记马文瑞和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作了有关建校问题的汇报。他们在特委和专署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边区政府“少花钱,多办事”的指示精神,经过多方调查了解,选定了庆阳县城南街东侧的一处旧文庙作为校址。因为当时已决定要将陇东分区机关从曲子县迁往庆阳县城,学校办在庆城,也有利于开展工作。另外,这座文庙在国民党统治时曾办过一所小学,基本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了。

4月1日,陇东中学正式动工修建。筹建工作得到了当地党政军各界的大力支持,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受边区政府委托,亲自兼任校长,解决了筹建工作中的人员、经费等困难。驻防庆阳城的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为学校提供了所有灶具,选派了2名炊事员,还帮助学校动员学生整修校园,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经费。

9月18日上午9时,开学典礼在陇东中学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共陇东特委、陇东分区及庆阳县党政军各级领导都出席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陇东中学首届招生140多名学员,实际报到122名。到1946年,在校学生发展到330多名,开设国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

1947年3月庆阳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之前,陇东中学随中共陇东党政机构向华池转移,先后转战华池县城壕川、二将川、陕北安塞、绥德、清涧、山西省石楼县等地。1948年3月11日,陇东中学改为陇东分区党校,专门培训党政干部。1949年5月30日,经中共西北中央局批准,陇东分区党校改为陇东分区干部学校,主要目标成为培训区乡党政干部,一般都是短期训练。陇东中学改建为陇东分区党校、干部学校后,到全国解放之前,共举办培训4期,培养干部及其他各类建设人才700多名。

1952年庆阳初级师范学校建校时,选定庆阳城南街陇东中学旧址为校舍。1956年,庆阳初级师范学校改建为庆阳初级中学。1957年,庆阳初级中学迁往田家城。次年,庆阳初级中学更名为庆阳第二中学。1969年,庆阳第二中学更名为庆阳县红专学校,初中部和高中部暂住庆阳城南街陇东中学旧址合办为庆阳县东方红学校。1970年,中共庆阳县委决定把位于田家城的庆阳红专校舍转让给长庆油田,庆阳红专迁往庆阳城西南城湾的丁家湾。1971年,庆阳红专恢复了陇东中学的校名。位于庆城南街的陇东中学旧址的建筑物绝大部分在此后几十年的校舍改建中被拆除,只有礼堂被保留了下来。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