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繁荣边区经济
陕甘边地处偏僻山区,农村经济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闭塞落后状态,没有商贸流通,当地群众的生活贫穷落后。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根据地的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把商业贸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荔园堡设立了集市,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市场。
一天,有个白区商人第一次来到边区的集市,见了红军哨兵就偷偷地给塞钱和纸烟。由于红军平时的教育和纪律都很严明,这位红军战士就把钱和烟一起狠狠地摔在这个白区商人的脸上,气愤地说:“你这是糟蹋人!”商人吓得脸色发黄,捡起钱和烟慌慌张张地溜走了。习仲勋闻讯后,赶快派干部找到白区来的这个商人,给他赔礼道歉,说明缘由。习仲勋先是向两名当事人讲了一些道理,接着,当面批评了那个红军战士,说他不懂礼貌,应和蔼地讲明红军纪律再退钱,这样粗鲁是不合情理的。
这位白区商人真没想到边区政府主席会亲自出面向他道歉,很是感动,所有的顾虑全部打消了,连连说:“我不知道红军纪律这样严明,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经商的人还怕啥哩!”一些白区商人受到此事的影响,思想起了变化,逐渐变得同情并支持革命,千方百计地给苏区输进货物。为了安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商贩们都是夜间进出,遇到了障碍就买通敌人的稽查关卡人员,疏通了国统区与苏区的物资流通渠道。红区与白区间的经济交流一天比一天活跃,促进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红军也用上了洋瓷碗和手电筒。
集市的设立,红白区物资交流的活跃,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了吸引周边地区更多的人来这里参加商业贸易,刘志丹组织起了秧歌队、社火班子、皮影戏剧团,在街头演出,活跃市场,扩大影响。政府确定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每逢集日,周围数十里的群众从各地赶来交易,买卖猪羊、牲畜、家具、山货、粮食、小吃及其他生活用品。习仲勋和苏维埃政府的其他领导人经常抽空到集市上了解情况,和群众交谈,鼓励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来市场交易。对白区来的商贩,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争取、欢迎和保护的政策,政府与白区比较开明的商贩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了鼓励商贩来苏区做生意,苏维埃政府把苏区的山货和畜产品廉价卖给白区的商贩,让他们有利可图,又通过白区的商贩把苏区缺少的布匹、棉花、文化用品、日用百货及其它物资运进来,荔园堡的集市很快地繁荣起来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集市交易活动出现了低潮,集市上来的人倒是不少,就是没有做生意的。对此情况,刘志丹和习仲勋高度重视,他们走访群众,摸清了底细。原来群众吃够了国民党通货膨胀、钞票贬值的苦头,今天到手的票子明天就不顶用了。那时候,边区政府还没有自己的货币,银元和实物又不方便交换,这就给经济流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稳定市场,繁荣边区经济,刘志丹、习仲勋和边区其他领导人决定自己动手印制钞票,建立自己的金融货币体系。但是,边区条件艰苦,既没有纸张,又没有印刷机器,刘志丹、习仲勋就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终于想出了办法。没有机器,就刻制木板印刷货币;没有纸张,就用粗老布代替;怕掉色,就用热油处理。刻字的师爷是刘志丹费了很大周折,从敌占区请上“梁山”的。苏维埃政府在白马庙川油坊沟设立了造币厂,边区布币就在这里诞生了。同时,政府还在南梁寨子湾附近的东沟设立了政府银行。造币厂只有3名工人,其中就有1934年3月底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抓来的绅士高明山。在边区政府的感召下,他不再怕共产党,积极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在制币过程中,他不怕辛苦,反复实验,手工印制成了苏币。票面为1元、5角、2角、1角4种,票面左右两侧框内均分别印有竖书的“提高工农生活”“随时兑换现金”字样。苏币共印制发行了3000元,群众称之为“苏票”。
“苏票”刚进入市场流通时,人们对它持怀疑态度。商人不乐意要“苏票”,怕亏本。为了消除商人的疑虑,苏维埃政府在荔园堡设立了4个货币兑换处。1元“苏票”兑换1枚银元,但决不允许用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兑换银元。时间一长,“苏票”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加之币值比较稳定,并且随时可以兑换,“苏票”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苏票”的流通,使集市贸易重新活跃起来了。后来,“苏票”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将国民党货币驱逐出边区市场,打破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繁荣边区经济、改善边区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