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红色故事>详细内容

“不做特殊党员”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12-28 09:49:10 浏览次数: 【字体:

1936年6月下旬的一天,太阳像火一样炙烤着早已干透的环县八珠塬,一层似水一样亮亮的幻影在发蔫的庄稼和空出的黄土地上荡漾,招惹着庆北游击队总指挥李培福带领的游击队员们。

“太热了,缓缓吧。”队伍里有人建议。

“好,大家……”看着疲劳的队伍,李培福正准备下令休息,突然看见前面远处健步走来一位身着黑色裤褂,拉着鞭杆、背上背个包袱的青年人,那精气神,让他为之一振。那人渐渐近了,仔细一看,这不是随西征红军再次来到曲子工作的习仲勋吗!原来,为了创建新苏区,党中央和陕甘宁省委决定成立环县县委,并授命对环县情况比较熟悉有群众基础的习仲勋担任环县县委书记,他这是从曲子出发准备要到洪德城去上任的。看着这个年仅23岁年轻精干的县委书记,李培福甭提有多高兴了。

习仲勋向李培福打听洪德一带的革命形势,听完介绍后,他说:“我知道,环县作为新开辟的一块红色革命苏区,情况一定很复杂,工作的确不好搞。但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做好。”

上任之后,习仲勋和他在南梁时期一样,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本色,在生活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同普通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帮助群众种地、打碾粮食、打扫院子、修房子等。他到农民家里,农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环县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且又干旱少雨,缺水少粮,庄稼以杂粮为主,群众生活极度困难。习仲勋和当地群众一样,一日三餐能吃顿粗粝的糜面窝头和小米粥就已经很不错了。

环县盛产荞麦,荞面太酥,一般人做不好。但荞面比糜面精细,做出的面食更为爽口,习仲勋很爱吃荞面,但他从不向群众提出要求。洪德街农民梁嵩山的母亲梁大嫂是一个非常贤惠善良而又心灵手巧的人,做得一手好荞面。习仲勋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忙碌的身影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一天梁大嫂早早起来,拿出自己新磨的荞面精心做好荞面摊馍馍,就去找习仲勋,连拉带拽把他拉进了自家,把馍馍端上了桌,热情地招呼习仲勋吃饭。看着软乎乎热腾腾的荞面摊馍馍,真叫人眼馋呀!习仲勋深知不能吃掉群众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而辛苦积攒的荞面。于是,他委婉地说道:“大娘,我吃过了,真不饿。”

“你这小伙子,二十来岁儿,正是吃饭的年龄,咋能不饿。”梁大嫂着急地说。

“真不……”

“再客气我就生气了,比起你为了我们付出的那些辛苦,一顿荞面不算什么的。”还没等习仲勋说完,梁大嫂着急地说。

看着实在推不过去,习仲勋无奈地说:“好,我可以吃,但必须按照规定付钱。”从那以后,梁大嫂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习仲勋做一次荞面。梁大嫂的手艺很不错,总是荞面搓搓、荞面摊馍馍、荞剁面、荞面凉粉等换着花样做。但每顿饭后,习仲勋都要按标准付给梁大嫂伙食费。

环县适合养羊,鲜嫩的羊羔肉是这里的一绝,解馋还增强体力。一次,一个农民看见习仲勋为了百姓的事日夜奔波,削瘦了不少,想为他改善生活,特意做了一盘羊羔肉,习仲勋说:“在生活上不能给我搞特殊化,我也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人。”

环县温差很大,冬季非常冷,羊皮袄是环县人冬季保暖的稀罕衣服。软和的羊羔皮大衣,穿在身上既舒服又暖和。习仲勋因为长期工作居无定所,没有自己一套像样的被褥,更没有一件保暖的外衣。一天,一个农民看见习仲勋衣衫单薄,整日为革命东奔西跑,没日没夜地工作,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就硬将自己的一件羊皮大衣送给他,叫他白天穿,晚上盖。习仲勋说什么也不要,这个农民坚持不肯拿回去,非要习仲勋穿上,习仲勋只得勉强留用两次,后来借故又退还给了那个农民。

习仲勋离开环县时,洪德城的老百姓知道了消息,纷纷前来送行。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拿着自家积攒的鸡蛋,有的拿着摊好的荞面馍馍,硬要他带在路上吃。那位农民又将上次习仲勋退回来的皮大衣带来了,让他穿上,路上好御寒。习仲勋坚决不收,他说:“你的心意我领了,可革命纪律不能违反啊。”

习仲勋要走了,群众送了一程又一程,陪同他走出了很远的路程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道别。

习仲勋任环县县委书记时间并不长,但他凭借着丰富的根据地建设经验,依靠人民,扎实工作,使环县的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成立了6个区党委,39个党支部,民主选举贫雇农刘占奎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党的工作和红色政权已经初步走上正轨,为后来庆环分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