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红色故事>详细内容

张才千的三块“救命银元”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11-28 10: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4baa0959eaa2404690c2353201b8169d.png

1939年秋天,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留守陇东的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Ο团就开始动手发展生产,经办商业,经营创收,解决部队面临的经济困难,减轻驻地群众的负担。当时,创办军人合作社就是部队经办商业、组织创收的一种有效形式。七七Ο团的军人合作社,在团长张才千的倡导发动之下,千方百计筹集到了开办资金,虽然不多,但还可以启动。这笔资金中,有三块银元锃锃发亮,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一枚正中有一道深深的因硬物冲击而留下的白槽子。大家都觉得奇怪,战争年代,如此珍贵的银元,怎么会在它上面留下这个“杰作”呢?故事还得从张才千的往事说起。

1932年10月,张才千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三营副营长,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四川挺进。在湖北枣阳以南的新集,与尾追之敌4个师加1个独立旅遭遇,一场激烈的战斗随之打响。战斗中,张才千正在一挺机枪旁奋不顾身地一边举枪射击一边组织反冲击,不料敌人的重机枪向他扫来了一梭子弹,霎时,身旁几个战士中弹倒地。一些子弹也“嗖、嗖”地呼啸着飞过张才千的耳畔和身旁,他感觉头上的帽子颤动了一下,又觉得腰部好像被什么硬物猛撞了一下,十分疼痛。激战之中他顾不得查看,依然全神贯注地指挥战斗。等到敌人重机枪手被消灭,他带领战士们冲到敌人刚才占领的阵地制高点时,营部通讯员告知他帽子被打穿了几个洞。这时,他想起刚才的那一阵感觉,忙把军帽取下来,发现已穿了4个弹眼,又检查了一下腰部,发现缠在腰上的自制皮钱包被子弹打穿了,三块叠摞着贴身存放的银元上,朝外的那一块被弹丸穿了一道深深的白槽子!

“好险啊!营长,您拣了条命啊!”通讯员看罢,惊呼了起来。张才千摸了摸腰部,这时已没有一点疼痛感,竟然没事!张才千感叹道:幸亏这三块银元,是它们救了我的命啊!

张才千一生经历的大小战斗不下200次,像这样的险恶场面也遇到过20多次,可一次也没有挂彩。在这种差点能要了自己性命的惊险中,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了。他时常捏着这三块银元感叹不已,感激地叫它们“救命银元”。这三块银元,是张才千在撤离鄂豫皖苏区时,就贴身携带在身上的,长征途中,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舍不得花。新集战斗之后,张才千更加珍爱这三块“救命银元”。他平时有喝点酒、抽点烟的爱好,经历长期的残酷征战后,烟也抽得更凶了。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烟瘾来得多么厉害,他宁可难受地忍着,也绝不愿意花掉这三块“救命银元”,视之如同生命,用心呵护着。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驻防部队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创办合作社。创办合作社好,可是资金从哪里来呢?张才千和指战员们商量,最后决定以发动全团指战员“入股分红”的方式筹集。于是,各营、各连都积极动员,全团的干部战士也想着尽快解决团里的经济困难,对办好自己的合作社抱着很大期望,虽然都很穷,但都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献点钱、捐点物。在发动全团指战员们捐款筹集合作社资金之初,张才千就想,自己作为团长,无论如何都应该为大家带好这个头。他翻遍炕上案头,能找到的就是破了几个洞的旧被子,一双草鞋也是掉了两个耳筋,一双布鞋两头露脚,仅有的一身军装还打着几个补丁。陈旧的马褡子和公文包是公家的,自己也一刻离不得,再就是一支比自己性命还重要的乌黑锃亮的德国驳壳枪。寻来寻去,想来想去,就是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他不得不掏出那三块挽救了自己生命的珍贵银元。

面对这三块银元,张才千的心情很不平静。他想起了鄂豫皖流血牺牲的战友们,想起了长征途中吃树皮、嚼草根的日子,想起了三原改编誓师抗日,想起了陇东两年来部队的艰苦生活,想起了全团一个个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毅然顽强担负留守任务的战友……这一刻,他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纵有千万个舍不得,但为了创办合作社,为了保证部队的正常供给,保卫好陕甘宁边区西大门,他毅然决定忍疼割爱,献出三块“救命银元”,并随着感慨的思绪,写成小诗一首:

办社筹资本,全团争献金。

为国可捐躯,对党能掏心。

克敌渡难关,建军何惜银?

涓溪可汇海,众志能铸城。

国强军新日,再叙陇东情!

在团长三块“救命银元”的鼓励下,战士们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谋划正确,合作社一开始就办得很顺利,并逐步走上了正轨,生意兴隆,一直赢利,真正成了全团经济供给的“摇钱树”,团里一切生活开支都是由合作社赢利提供的。合作社开办不到一年,还积累了活动资金,有了可观的收入。经过团里讨论研究,专门从利润收入中拿出一笔钱来,给那些为创办合作社筹过资金的干部战士搞了一次小型“奖励”。

合作社创办起来后,部队的物资供应和战友们的生活困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每当提起合作社,人们总会想起张才千团长的那三块“救命银元”。他那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忠心为党的革命精神,更是让七七Ο团的战友们永远难以忘怀。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