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红色故事>详细内容

马文瑞奔走不歇忙运盐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11-28 09:54:24 浏览次数: 【字体:

陕甘宁边区的定边县盛产食盐。定边的食盐品质优良、储量丰富,行销西北已有1000多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东南沿海的产盐区相继沦陷,全国各地的食盐供应越来越紧张。这时,中原和西北地区食盐只能依靠青海、宁夏的盐业。但青海路远,运输困难,宁夏盐产量不高,内地的盐荒随之发生,边区的盐也因之成为了紧俏货。正因为这样,除了粮食之外,盐是边区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和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直接关系到边区军事、经济和财政收支平衡以及物价稳定。李维汉说过:“对边区来说,盐就是粮和布。”

1940年以前,在陕甘宁边区,盐的出产、运输、销售,基本上都是民间经营,政府只收盐税。1941年以后,国民党加强经济封锁,边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决定改变过去的食盐生产模式,执行以“军队为主、盐民为辅”的生产方针,并发动群众运盐。这年5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决定:从陕甘宁边区、各分区到县、区、乡,都要成立督运委员会,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主任;各区各乡都要组织运盐队。一时间,运盐成为各级政府和民众团体的中心任务,这也是边区所有党员干部的战斗任务。各级党组织都发出了号召:“每个党员都要去运盐!每个党员都要上前线!”

在陇东分区,分委书记马文瑞认为,运盐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要把道路修通。抗战前,国民政府在陇东修了几条公路,但都是土筑路面,坡陡路窄,桥涵极少,很不畅通。1940年,边区政府分段修了庆阳到定边和延安的公路,但仍不能满足需求。1941年初,陇东分委和专署动员群众维修拓宽道路,为运盐工作做准备。从2月到4月,马文瑞和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及各县领导带领群众大干一个半月,修成了定边经环县、曲子到庆阳的定庆路和庆阳经合水、富县到临镇的庆临路。新修的路都是大车道,把产盐地与通往关中、山西的主要道路都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一条运输大动脉。

6月初,陇东分委召集全分区的县委书记、县长开会,安排部署运盐工作。在会上,马文瑞代表陇东分委和陇东专署下达了运盐任务:年底之前,全分区要完成运盐6万驮的任务。马文瑞慷慨激昂地说:“盐是我们先人传下的宝,到了今天它就是武器,就是我们战胜国民党封锁的武器,也是我们可生产自救的粮食和布匹。要调动我们的脚板,我们的毛驴子,我们的运输队,我们的千军万马都来运盐。把盐运出去,把布匹、棉花、纸张、药品等日用品搬回边区来。”随后,他又代表分委下达命令:各县、区、乡三级党政领导人中,必须有一人亲自带领本地的运盐大军,做好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农村的每一个党员都要参加运盐的队伍,在这项工作中发挥先锋和骨干作用。

动员大会结束后,各县的运盐工作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各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纷纷当起了运输大队长,带领机关干部,赶着牲口踏上了运盐的征途。各地的党员干部全部被动员起来了,他们像参加战斗一样投入到了运盐大战之中。马文瑞、马锡五等陇东分区领导也分头赶赴各县督促运盐工作。这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尽一切努力完成运盐任务。

合水县的工作进展最为迅速。县委书记李子川和县长高朗亭带领工作组翻山越岭,一个区挨着一个区,一个乡挨着一个乡地做宣传动员,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运盐大军。加入运盐大军的驮畜1834头,大车79辆,人力车472辆,挑担758副。对于只有4万多人的合水县来说,这是一组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不仅群众被动员起来了,县运输队的100头牲畜也全部加入到了运盐大军之中。到年底,干部运盐2148驮,群众运盐38000多驮,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合水县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分区领导的认可,《解放日报》也发表文章,作了宣传报道。

马文瑞到曲子、环县督查时发现,这里的运盐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党员干部和群众还没有真正动员起来。于是,他带领工作人员挑选了几个区乡,做了进一步的调查了解。经过调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里是老解放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民众重土惜迁,不习惯出远门。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马文瑞召集当地干部座谈,要求他们下乡做深入的宣传动员。随后,他又带领干部翻山越岭,到一些偏远的山村做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每到一处,他总是动情地说:“我们要以当年红军游击队转战陕甘、纵横西北的革命意志和勇敢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走出家门,在反封锁的战线上打胜仗!”在马文瑞的带领下,宣传动员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曲子和环县的运盐工作很快赶了上来。曲子县的进展尤为明显,县委书记苏耀亮亲自挂帅出征,组织起一支高效率的运盐大队。到年底时,全县超额3倍完成了任务,被树立为陇东分区的运盐模范县。

从定边到西华池,有七八百里的路程。1934年,在谷莲舫部队做兵运工作时,马文瑞曾靠两只脚板随部队千里跋涉,走过这条路。那时候,他和同志们正在为创建一支革命武装而奋斗。现在,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为了改变陇东分区几十万民众和全边区200万民众的生存条件,他和同志们沿着当年的足迹,奔波在乡镇和村落之间,要么协调解决各县运盐大军遇到的问题,要么帮助脚夫装盐、卸盐。

在西华池督查运盐工作时,马文瑞见到了令他十分难忘的一幕。

那一天,马文瑞在西华池与合水县的领导讨论运盐的事。这时,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进来报告:“华池县运盐大队就要到了。”马文瑞立即和大家到大门外去迎接。

华池运盐队的同志们,有的牵着牲口,有的推着木轮车,好像一条巨龙,沿着大路逶迤而来。见到有人出来迎接,他们脸上的疲倦立即一扫而光,好像得胜归来的战士见到了久别的战友。马文瑞迎出门来,与队员一一握手勉励。这时,他在人群里却找不到华池县长李培福,就问了一句:“李培福在哪里?”

“我在这里。”马文瑞寻着声音一看,这才发现,李培福竟然就在他的身边,运盐队员被马文瑞一一看过,竟然没有认出这个领队的县长李培福!原来,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现在的李县长与出发前已经判若两人:塞上风沙让他面容沧桑、嘴唇干裂,陕北的烈日让他皮肤黝黑,人也消瘦了一圈,与常年运盐的盐民没有两样,不仔细看哪里还能认得出来!看到李培福这副模样,马文瑞激动地走上前去,紧紧攥住他的双手,心疼地说:“你吃苦了,吃苦了!你真把华池的千军万马调动起来了!”

望着李培福和他的那些区、乡干部,望着他们带领的一队队的运盐群众,马文瑞的目光充满了感激和自豪,说道:“拥有这样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干部和群众,国民党的封锁算得了什么?我们的干部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所产生的力量,什么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这一年,陇东分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运盐战线上奋战两个多月,运盐900多万斤,出色地完成了边区政府下达的任务。陇东的党政干部因此受到了党中央的褒奖,不少人被授予了“运盐英雄”称号。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