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征过庆阳
1935年10月上旬,毛泽东和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六盘山下的甘肃、宁夏边界,打算经过陇东到达陕甘苏区。作为党和部队的最高指挥,他肩负着决定全军行动方向、制定战略战术的重任,虽然忙碌艰辛,但依然和蔼可亲地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和群众谈心交流,给红军指战员和当地群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0月9日早晨,部队来到宁夏固原县的杨家园子。一路的艰难险阻和长途跋涉,队伍早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战士们已有好几天没有吃上一顿饱饭了,虽然饥饿难耐,困乏不堪,但一想到很快就要到达目的地陕甘苏区了,谁都没有抱怨,都在极力打起精神,坚持前进。看着战士们如此饥困却依然执着有力,毛泽东很是欣慰,但也很揪心,他喊来指挥员:“部队在这里作短暂休息,想办法尽快给大家找些吃的,充充饥。”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肚子也咕咕直叫。他就坐在战士们中间,用他那素有的幽默和诙谐,和战士们谈心,给战士们讲笑话,被融合在这亲和而又风趣氛围中的战士们,直被逗得哈哈大笑,疲惫与饥饿的困扰被甩在了一边。
不一会儿,炊事班就把伙食弄好了。不是什么美味佳肴,战士们能吃到的就是刚刚在附近农户家买来的、因洗的不太干净嚼起来有点蹭牙的熟马铃薯。一些战士的情绪有些低落,但这对于饥饿的战士们来说就已经不错了。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拿着马铃薯站在队伍中间,他一边吃一边笑着说:“同志们不要沮丧嘛,‘面包会有的’!大家吃些煮马铃薯充一下饥,鼓起精神前进。到了中午,一定让大家好好吃一顿饱饭。”
走过一段路程,队伍来到镇原县的孟庄村时,已是中午时分,就在这里作短暂休整。这时,侦查兵报告:村子里有个名叫刘杰的大地主,仗势盘剥,横行霸道,群众恨之入骨。指挥员就让战士们前去这家借粮。几名战士很礼貌地站在刘家堡子门前喊话,要向他们借些粮食。刘杰的儿子刘继元依仗自己是民团团总,有势有枪,而且自家堡子三面临沟,与塬面相连的一侧还挖了壕沟,地势险要,难以攻破,不把红军放在眼里,不但不给借粮,还开枪打伤了借粮的战士。红军坚决予以回击,击毙了这个仗势欺人、作恶多端的土匪头子刘继元,打开堡子抓获了大地主刘杰,押至环县玄城沟处决,为当地群众除了一大害。没收刘杰家粮食数十石,米面2000多斤,猪羊100多只,鸡60只,以及其他财物。
群众平时恨透了刘杰,但都敢怒不敢言。得知红军打下了堡子,乡亲们万分高兴,纷纷前来欢迎部队。这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地的群众,他深知当地百姓受到地主的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马上让部队杀鸡、杀猪、宰羊,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并派人把当地的一些穷苦百姓请来和战士们一块吃。
他坐在战士中间,一边吃饭一边和战士说话,并不时地招呼老百姓吃好。这些被请来的穷苦百姓感激地说:“红军是惦记我们穷人的亲人,这可是我们过年才能吃到的饭哪!”战士们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感慨地说:“毛主席早晨说咱们午饭要吃好,事实验证了毛主席的预见,毛主席预见的真英明!”不管部队有多少困难,毛泽东总忘不了老百姓的艰难。饭后,毛泽东指示把余下的粮食和财物给部队留一部分,其余的分给当地的穷苦百姓。离开孟庄时,他向老百姓挥手致意,老百姓满含感激的泪水,也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部队到达环县车道乡杨家店子时,饱受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土匪抢掠、欺压的群众,听说来了部队,纷纷逃离家园。知道这些情况后,毛泽东指示政治部干部四处寻找群众,耐心地向他们宣传红军抗日救国、保护老百姓的政策。群众见红军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态度和蔼,关心老百姓,都回到家里,挖出埋藏的粮食和洋芋,刨开密封的水窖,给红军战士送水送饭,并请红军到他们家里住。部队到达环县洪德杏儿铺,当晚,毛泽东就住在群众邓邦富家一孔窑洞里。房东老大娘看到,毛泽东一会儿批阅文件,一会儿叫人开会商谈工作,工作到深夜,很是辛苦。就是这样忙碌,他还要抽出时间,请当地的老百姓来,向他们了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宣传革命道理。老人家心想:这么大一个“官”竟然没有一点儿架子,对穷苦人还这么好。她看毛泽东脚上穿的袜子已经露出了脚趾和后跟,就连夜精心缝制了一双土布袜子,赶在天明部队离开之前,亲手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在离开时,对身边人员感慨地说:“只要我们爱护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什么困难也都能够战胜。”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