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红色故事>详细内容

一群“公家人”助民收麦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5-30 09:38:47 浏览次数: 【字体:

1942年仲夏,陇东大地一片金黄,阵风过后,望不到边际的麦田里翻过阵阵麦浪,沉甸甸的麦穗相互摩擦着发出微弱而诱人的“刺啦”声。今年的风调雨顺加上大生产运动的推动,陇东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四邻八舍的村民们早已沉浸在丰收而忙碌的喜悦之中。龙口夺食之际,陇东特委、专署和驻军三八五旅已经向各单位下达了帮助农民夏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只留值班人员,其余人员全部投入帮助农民收麦的战斗之中。

7月的一天黎明,在新鲜而略带湿意的清晨,陇东贸易分局一群不太熟练的劳动者匆忙吃完早饭,就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背上水壶,向城外出发了。川地里,金色麦穗沉甸甸的低垂着,随风招迎着前来收割的人们。

第一天陇东贸易分局干部帮助收麦的对象,安排在庆阳城郊五乡乡长张林家。

张林家劳力本来就少,他还要忙于乡上事务,夏收就有了困难。干部们来到地头就投入战斗,汗水湿透了衣衫顾不得擦,腰酸背痛也不愿多缓缓,渴了喝一口壶水,饿了就吃机关送来的饭菜,这场麦收他们用了最大的努力。由于大多数人没收过麦子,一天下来8个人的麦收队割了3亩半。

第二天他们帮助收麦的对象是高迎区六乡赵志汉家。

这天,他们出发前对麦收队进行了调整,将本地干部增加到4名。赵志汉家种的地多(多为租种),劳力也紧张,他已经请了几个帮工开始收割。赵志汉和帮工们都是熟练的麦客子,每人把握6垄,一前一后割的十分稳健。后面来的麦收队员们挥镰拼命直追,4个地方干部干得满头是汗,不一会儿就远远地超过了赵志汉和帮工,其余4个队员也拼命“接力”,担心与队友们落得太远。被甩在后面的帮工们不服气,加力使劲,气喘吁吁地和麦收队“竞赛”开了,但常常赶上了又被甩在后面,口里不停地说着:“佩服!佩服!”赵志汉也以佩服的神情边割边注视着麦收队,大家谁都不说话,挥舞镰刀,奋力向前。只割了4个钟头,8个人就割了7亩。

第三天他们帮助收麦的对象是新堡区八路军抗属俄岭、友军家属俄氏和自卫军连长田治民等家。

这一天,陇东贸易分局将他们的麦收队由8个人扩充到11人。新堡区,出了庆城向北七八里就到。他们加紧步伐,一会儿就赶到了八路军抗属俄岭家和相距不远、丈夫在西峰国民党军队当兵的友军家属俄氏家。早上搭工开镰效率高,加上麦收队力量加强,还有前两天的现场培训,技术大大提高,虽然两家只有女人参加,但没有用到半天时间,这两家的麦子就被收割完了。

陇东贸易分局麦收队在自卫军连长田治民家麦田里受到热烈欢迎。这天,田治民正好到庆城参加乡选培训去了,家里只剩下他哥哥田治仁和两个妯娌收割。田治仁干过脚户,跑的地方多,见识比较广,性格也直爽。他一边割麦一边向麦收队员们谈论着去年的负担和今年的好收成,还时不时地看一眼饱满的麦穗,脸上洋溢出满意的神情,割起来好像越有劲儿了。他知道贸易局麦收队里有一个队员就是局长,就叹息道:“要是边区以外(指白区)的一个什么‘长’的话,一出门就会挎起盒子枪,戴上石头镜,迈起八字步给人显摆拿起架子了,要不就是东家寻吃个鸡,西家要喝个酒,哪里还知道给老百姓帮忙收麦。还是咱们边区好!八路军真是老百姓的军队,听说三八五旅放半月假帮咱们老百姓收麦,真好,真好!”“咱们那马专员呀,真亲热厚道。麦熟了,他也忙了,一天忙着跑这里跑那里。人都说‘麦黄糜黄,绣女下床’,现在我们的专员下乡了,谁能看出他的官架子?”他那风趣而又实际的话语,逗得麦收队员和两个妯娌一阵阵发笑,不知不觉麦田就被割倒一大片。

田家老妈妈艰难地拐着一双小脚和她的老伴田老汉,来到地头叫麦收队员和家人们回家吃饭,同时也心里好奇,想看看这群“公家人”麦子收得怎么样。两位老人和田志华无论如何都叫不回麦收队员,哪怕回去少吃点都不,他们都说在俄家割麦时,机关送来了午餐,大家都吃过了。田治仁有些想不通,就激动地说:“你们辛辛苦苦地来帮忙,不要钱,啥也不要,连顿饭也不让管!那……那我们不是太那个了吗?”麦收队员就解释说,政府和军队都有规定,不允许在老乡家吃饭,这是纪律,大家不能违犯。田妈妈也疑惑地问道:“你们连一顿饭都不吃,为什么还要这样卖力地给我家收麦子?”队员们解释道:“抓好农业生产,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边区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责任。只有我们边区壮大了,才能更好地支持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所以,我们下来帮忙就等于支持抗战。再说了,机关和部队来帮忙割麦的人多,这么忙的季节,让老乡给大家做饭就会影响夏收。所以,政府和部队都有安排,要求各单位安排专人,按时给收麦人员供应好伙食。”田妈妈听了后感慨地说:“真是好公家人呀,好公家人呀!”田老汉也念叨着:“共产党和八路军不但真能吃苦耐劳,眼光也看得远。你想想,咱村里俄氏的丈夫在西峰国民党部队当兵,还给她家帮忙收麦哩,这是多好的人呀!”

这一天,是麦收队员们最愉快的一天——因为他们11个人竟然割了10亩半麦子。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