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参议长组织变工队
共产党在华池开展革命斗争的时候,家住悦乐上堡子村的李湖,是庆阳城大地主“恒义和”的佃户。在高额的地租盘剥下,全家终年辛劳,却过着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拜师学了一门木工手艺,农忙时在家干活,农闲时外出谋生,虽然异常艰辛,但欣慰的是:一家人终于可以过活了。
1933年,红军决定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庆阳县北部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饱受剥削和压迫的李湖,积极支持侄子李培福、李培堂参加革命活动。当地反动民团和地主豪绅得知此事后,视李家如眼中钉、肉中刺,时常以各种借口给他家找事,并扬言:“抓不到李培福,就杀掉他全家!”无奈之下,李湖带领一家老小,躲进梢林沟壑里,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有时敌人搜捕得紧,他们两三天吃不上饭,睡不成觉。在困难面前,他毫不气馁,一次次安慰全家人:“革命会成功的,以后咱们就不用再遭这份罪了。”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给贫苦人民带来了希望,群众纷纷感叹:“咱穷苦的日子就要到头了!”李湖一家终于回到家乡安居,分得了土地和牛羊。从此,他悉心耕种自己的田地,积极给苏维埃政府缴送公粮,带头优待红军家属,支持革命战争,成了村里的革命带头人。由于他生产积极,乐于助人,想方设法为政府和群众分忧解难,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政府的表扬,在华池县第一届参议会上,他被一致推选为县参议会议长。从此,李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因为他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要代表人民行使好当家作主的职责。
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后,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异常困难。1942年,华池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挑战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当时,经过大面积开荒垦田之后,上堡子村农户生产中的困难就突显出来了:有的农户有耕地但耕畜和劳力严重不足,有的农户劳力多、耕畜多而地不够种,一到农忙季节,这种状况就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经过与村民们共同商议,李湖带头在本村组织起一支拥有80多名劳动力、11对耕牛、500多亩土地的变工队,实行贫富互助,人畜变工。变工队的成立,解决了农忙时期村民们有劳力无耕地、有耕地缺劳力和无畜户耕种难的问题,还开垦了大片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发展。年底,上堡子村实现了“耕一余二”(即耕种一年可吃两年)的生产目标,给全县树立了榜样。
变工队的组建,解决了土地耕种的困难,人们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然而,人们的穿衣却成了大问题。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加之当地人又无种棉的习惯,边区的棉花、棉布奇缺。“如果在华池能种棉花,岂不解决了穿衣的问题?”李湖经过大胆设想,随之付诸实际行动。他精耕细作,注意摸索和总结经验,当年就收获棉花11.2斤,打破了“华池种棉不结花”的结论。这一年,他被评选为华池县和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先后出席了县上和分区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政府领导的赞扬和群众的爱戴,也更加坚定了他勤恳为村民办实事的决心。
一些乡亲们长期养成的不注意卫生、偏好迷信等不良习惯,导致部分农户生病致贫。李湖响应边区政府号召,充分利用自己在变工互助中形成的号召力,在上堡子村发起了讲卫生运动。他和村民们一起制订了上堡子村《村民卫生公约》,公约要求:每家每户要有厕所和粪便堆放处;每天打扫一次室内外卫生;妇女要勤剪指甲,勤刷洗水缸,禁止缠脚;禁止求神治病,有病要请医生诊治。他以身作则,亲自宣传普及卫生常识,抽空入户查看,督促逐条落实,使这个村疾病大大减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华池县有名的卫生模范村,对改变当地不良卫生习惯起到了示范作用。
李湖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英雄,也是热心办学的有识之士。他带领上堡子村的群众为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并亲自担任校董,解决了本村孩子没处上学的困难。学校初建时没有桌凳,他就把各家十余套废旧桌凳收集起来,自己动手修好再给学生使用;学校缺少笔墨纸张,他就用自家的木料制作了31个小黑板,送给学生练字;教员薪金来源有困难,他就领上变工队开荒30亩,又筹地一垧,种植小麦和棉花,保证了学校每年经费供给有余;学校没有办公费,他组织群众到合作社入股,以利集资,获利10多万元边币,用于教学开支。就这样,他一心扑在办学上,把上堡子小学办成了华池县第一个“免费”的民办小学。他的办学经验在全县教联会上被宣传推广,上堡子小学也成为华池民办小学的一面旗帜。
1944年12月22日,李湖再次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倾听了毛主席《我们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在这次大会上,他被边区政府树立为甲等劳动英雄,并奖励锦旗一面、奖金2万元、耕牛1头、毛毯2条。得到边区政府的奖励,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带领全村人尽快富起来,他把自己的2万元奖金全部借给本村的困难户,让他们用这些钱去购农具,发展生产。变工队的徐克敏,是套不起耕牛的生产困难户,李湖干脆把政府奖励的耕牛送给了他,并与他促膝交谈,商定来年的生产计划,鼓励他努力生产,力争一年下来全家“丰衣足食”。徐克敏一家深为李湖的行为所感动,他激动地说:“老英雄算是把我这一家子帮到家啦!”
就这样,他带领村民们起早贪黑,辛勤耕耘,使上堡子逐步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缴纳救国公粮的模范村,家家户户也过上了殷实日子,村子的文教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