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殊的党员登记表
1993年夏,为新中国奋斗了一生的庆阳籍革命老前辈王秉祥,身患重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一天,当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干革命的老战友、离休前任刘家峡电力公司党委书记的王正义前来看望他。当年义结金兰的老哥俩,见面之后双手紧握,老泪纵横。他们回想起战火纷飞年代的许多往事,虽然身体状况不允许,但还是抚今追昔,有说不完的话。王秉祥自知自己时日不多,将一份珍藏了多半生的党员登记表,双手颤巍巍地交给王正义,并郑重嘱咐道:“这张表是我这一辈子收藏的最珍贵的一件东西,希望你能好好保存它,并能让人们记住家乡(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宁县)那条塬上的这些人,他们是塬上最早的、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共产党员。”王正义轻轻接在手里,站起身来,走到桌前,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张折叠方正的麻纸。虽然时间久了,粗糙的麻纸已经变成了黄褐色,但保存得十分完好,麻纸上面的毛笔字清楚整齐。上面记录着:“粱王XX玉米2斗,粱刘XX高粱3斗,粱李XX小麦1斗,粱王XX黄豆1斗、黑豆1斗……”
这张特殊的党员登记表,背后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队伍,是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最重要的任务。
1933年,年仅17岁的王秉祥受刘志丹、谢子长影响,就积极投身革命,组建地方革命武装,并于1935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新宁县一区四乡(九龙乡)党支部书记兼赤卫军大队大队长。1935年10月前后调任中共新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武工队长等职。
这一时期,他利用自己是本地人,对当地人情比较熟悉这一优势,积极发展本地许多农村进步青年加入共产党。王正义是宁县石鼓人,王秉祥与他是邻乡,加之二人少时志趣相同,遂结拜为兄弟。王秉祥年长,参加革命较早,王正义正是他当时发展的当地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这些共产党员全部投身革命斗争行列,其中的绝大多数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或武工队。1936年4月,王秉祥奉调担任陕甘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三路指挥部第一游击支队队长。当时,国民党调遣东北军加紧围剿陕甘边苏区,斗争形势异常严酷。在宁县活动的陕甘边红军四个游击支队都被敌军打垮,其中第一支队自1934年成立后,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连续牺牲了四任队长,游击队员仅剩13人,人均不到3粒子弹。许多当地的优秀共产党员,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王秉祥临危受命担任第一游击支队队长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机智灵活地与敌作战,积极吸收当地进步青年参加红军队伍。就这样,一支队迅速发展,屡战屡胜,又壮大为200多人的队伍,成为新宁县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武装。
王正义仔细而又轻轻地读着麻纸上的人名和人名后面的各种粮食数字。坐在一旁的王秉祥边听边解释着:“上面的人名啊,是共产党员,名字后面的粮食数量是这个党员当时缴纳的党费。想想当年我们的同志是多么的可敬可佩啊,在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岁月里,生命尚且朝不保夕,生活又十分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党、对人民是多么的忠诚,他们的革命激情是那样的高涨,工作态度又是那样的认真。就连这党费,自己没有钱,还是用家里的粮食来抵顶的呀!他们是多么好的同志啊!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可惜他们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革命英勇献身了……”
后来,在王秉祥去世之后,王正义专程赶到兰州,将这张特殊的党员登记表亲手交给了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并对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希望你们好好保存它。其实,上面记载的大多数人都在战争年代牺牲了,今天已经基本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是功臣啊!革命成功了,我们应该不能忘记他们!”
(本文摘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