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党史事件>详细内容

三八五旅的第一次反磨擦斗争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4-03-29 15:53:06 浏览次数: 【字体:

1939年4、5月间,国民党顽固派在陇东的挑衅活动愈演愈烈,不断袭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八路军,引发了第一次陇东磨擦事件。这次事件主要发生在镇原和宁县,因此又称“镇宁事件”。在镇原方面,从4月初开始,国民党西峰专署保安队和镇原县保安队,四处逮捕抗敌后援会工作人员和三八五旅民运工作人员。4月20日,国民党第一六五师第九八八团第二营配合西峰专署保安队百余人进占镇原县孟坝镇、太平镇等地。随后,钟竟成调集保安队900余人和西峰专署特务大队的2个中队,与镇原县保安队、常备军里应外合,向驻防镇原县城的三八五旅七七〇团第三营发起攻击。三八五旅驻防部队坚决还击,打退来犯之敌,双方形成了军事对峙状态。在宁县方面,4月下旬,三八五旅警备第七团第一营打退国民党第一六五师第九八六团一个营和宁县保安队、壮丁队的进攻,将宁县县长方镇五等50多人围困在辑宁楼。

第一次陇东磨擦事件中,庆阳县统战区局势较为平稳,国民党在这里只是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挑衅活动。1939年4月初,国民党庆阳县政府强行解散驿马关南沟子的自卫队和农会,逮捕农会主任赵玉海,派出特务便衣队百余人潜入根据地劫杀边区工作人员,并利用土匪张金卯等组织的黑军在陇东根据地打家劫舍,制造混乱。4月8日,七七〇团第三营教导员江贤如和2名通讯员经过庆阳县义门镇时被当地保安队拘押到西峰后才被释放。4月12日,镇原县民运工作者吴志渊与随行的马夫、通讯员由驿马关返回镇原途经周家寨时,遭到当地20多名国民党武装人员的袭击,吴志渊等被迫退回驿马关,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有组织、有预谋制造磨擦事件的行为,三八五旅留守部队和陇东地方党组织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开展反磨擦斗争,维护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在反磨擦斗争中,陇东军民遵照党中央“陇东工作应在不破裂整个统一战线的总原则下,扩大独立自主的工作精神”的指示,坚持“硬不破坏统一战线,软不丧失自己的立场”的原则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基本立场,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三八五旅留守部队在反磨擦斗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镇宁事件引起了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制止磨擦,团结抗战,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肖劲光根据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指示,分别致电蒋介石、朱绍良等人,说明事件真相,要求双方派代表调查处理。5月初,为解决镇宁事件,中共中央派肖劲光到驿马关与钟竟成交涉,双方的谈判由此开始。5月7日,边区政府、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派王观澜为代表,国民党甘肃省方面派少将参议谭季纯为代表,在驿马关举行了第一次商谈。随后,双方在驿马关、庆阳城、西峰镇等地进行了历时2个多月的谈判。在谈判中,共产党方面参加谈判的还有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政治部主任谢扶民、七七〇团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和庆环分委统战部长段德彰;国民党方面还有第一六五师政治部主任任冠军、庆阳县县长王致云和李志栋。到6月29日,双方签署《镇、宁两县事件解决办法》,同意恢复事件发生前的态势。根据协议,镇原、宁县的三八五旅驻军打开城门,恢复昔日状况,交还缴获的枪支弹药,释放被俘人员,并主动调整了两县驻军;西峰专署的保安队于7月1日撤离镇原、宁县,第一六五师于7月2日撤回西峰、肖金等地。第一次陇东磨擦事件以国民党顽固派的失败而暂告平息。7月17日,周恩来得悉镇宁事件初步解决的消息后,向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发电,希望其对达成的协议“鼎力维护,使得公平解决,以利团结,是以为幸。”

镇宁事件后,为缓和陇东统战区国共两党的关系,避免再次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三八五旅对所属各部的驻防地点进行了调整,把与国民党部队发生过冲突的部队调离了原防区。七七〇团第二营由合水移驻镇原县城,第三营由镇原县城移驻驿马关;警备第七团团部和特务连驻合水县老城东门外,第一营由宁县移驻西华池,第二营驻西华池北面的杨家沟垴,第三营移驻宁县县城。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庆城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