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党史事件>详细内容

红军中央教导师进驻庆城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09-26 09:02:08 浏览次数: 【字体:

红军中央教导师全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中央教导师,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6年6月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成立,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其任务是培养训练军事干部。根据培养对象不同,红大分为3个科。第一科训练团级以上干部;第二科训练营连级干部;第三科训练班排级干部。成立之初,校部设在瓦窑堡米粮山,第一科、第二科驻保安县。第三科筹办时在瓦窑堡,后来搬到保安县,1936年7月移驻环县木钵。辖4个营,即骑兵营、步兵营、特科营、工兵营,有学员800多名。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大第三科与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红大第二校。

西安事变发生后,根据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商定,12月26日,东北军第一Ο九师从庆阳城撤往关中,其驻地由红军接管。27日,教导师从环县木钵进驻庆阳城。这时,周昆任师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郭化若任教育部长,罗贵波任政治部主任,苏进任训练部长,任质斌任宣传部长兼民运科长(对内称参谋长)。进驻庆阳城后,教导师的学员增加到1400多名,由4个营扩编为4个团、13个大队。骑兵营扩编为第一团,团长杨伯证,政委张平化;步兵营扩编为第二团,团长皮定钧,政委黄欧东;工兵营扩编为第三团,团长黄彦斌,政委陈仁麒;特科营扩编为特务团,团长韦国清,政委段德彰。进驻庆阳城后,师部设在北大街永茂隆商号,所属各部分驻城内各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持续十年的国共内战基本停止,国共两党开始为合作抗日而谈判。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庆阳、合水2县由红军驻防,由国民党设立政府,并保留国民党的地方组织和民团。红军教导师进驻后,庆阳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统一战线区域。庆阳县统战区的形成,改变了庆阳县乃至陇东地区的革命形势。这时的庆阳县统战区,由于有红军教导师的存在,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力量得到加强,国民党虽然保留了政府、保安队和党的组织,但在社会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有限。

1937年1月,红大第一科、第二科随党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红大第二校随即改称抗大步兵学校,对外仍称红军中央教导师。进驻庆阳城后,教导师继续因简就陋地开展训练干部的工作。训练的内容分为文化、政治、军事3部分。文化教育以识字、作文、看书报为主要内容,占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政治教育主要学习联共(布)党史、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内容,师部教员每周授课2次,每次4小时;军事教育有步兵战术概则、游击战术、排连营团战斗、特种战斗、射击教练、制式教练、体育刺杀、通讯、爆破、地形学等课程。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庆城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