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庆城党史>党史事件>详细内容

陇东中学建校

来源: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1-26 16:16:12 浏览次数: 【字体:

陇东分区建立时,全分区没有一所中学,中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这时,国民党在西峰、宁县创办了1所师范学校、2所中学,边区的许多知识青年到国民党统治区去求学,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1940年初,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陇东分区建立一所中等学校,以争取地方知识分子为新政府工作。学校最初定名为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后来为了争取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青年而改为陇东中学。这所学校受边区教育厅和陇东分委双重领导,校长由陇东分委书记马文瑞兼任。

3月,边区教育厅选派孙萍、陆为公前往陇东筹办建校事宜,要求他们“少花钱、多办事”,“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在半年之内建成并开学”。这时,陇东分区机关已决定由曲子镇迁往庆阳城,经过多方考察,校址最终选定在庆城南街的一座文庙旧址。这座文庙在国民党统治时曾办过一所小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校舍改建工程由陆为公负责,4月1日动工,到9月初基本完工。在学校改建过程中,陇东的党政军组织及各界群众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这也是改建工作能在短短5个月之内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陇东中学的创建,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重视。校名确定后,毛泽东主席应陇东分委邀请亲笔题写了校名和“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横匾。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也都应邀为陇东中学建校题词。1940年9月18日,陇东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马文瑞、王维舟、耿飚等陇东党政军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典礼。在典礼仪式上,马文瑞对学员们说:“陇东中学是陇东地区的最高学府,大家是第一批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为以后的同学做出榜样,把陇东中学的好学风永远传下去。”

建校初期,学校教员一部分由边区教育厅选派,一部分从陇东分区机关调入或者由学校聘请。从1940年10月到1945年春,赵长远担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招生工作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已经开始了,由孙萍负责。这项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国民党顽固派的造谣诬蔑,说陇东中学是招兵而不是招生,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了畏惧心理。二是陇东民众思想意识落后,对学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对上学读书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陇东分区及所属各县党政机关做了大量的协助工作。马文瑞以陇东分委书记名义向各县发出指示,分配招生指标,消除群众的疑惑畏惧心理,推动了招生工作的进行。到举行开学典礼时,共招收学生140多名,实际报到122名,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

新招收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小学毕业生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大多数只念过一些私塾,认识百十个字。年龄大部分在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之间。女生数量极少,多为当地干部家属。为了尽快解决陇东分区师资匮乏的困难,这些学生因文化程度不同而分编为1个师范班、1个中学班和1个预备班。程度较好的编入师范班,一般的编入中学班,其余的编入预备班。师范班、中学班修业期限1年。中学班开设政治、数学、国文、自然、历史、地理、音乐、图画、社会科学等课程,师范班在中学班的基础上增加国防教育概论、教学法、社会教育等课程。1941年以后,随着学校正规化建设的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基础课的教学。

陇东中学从建校之日起,除普通的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外,还担负着为陇东根据地培养干部的任务。1941年,先后开设了妇女干部训练班和新文字冬学教员训练班。1942年11月,根据陇东分委指示,从中学班中挑选学员开办乡文书训练班,解决了陇东分区乡级文书极缺的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政权建设。这些训练班都是一些短期培训,学习时间从1个月到6个月不等。1943年初,陇东地委决定将地委直属的地方干部训练班移交陇东中学举办,改名为陇东中学地干班。1944年,根据边区政府决定,陇东地委提出“陇东中学应成为干部学校”,取消了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干班,学制统一规定为3年。中学班的任务是培养未来干部和边区知识分子,招收完全小学毕业生,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工作,少数优秀分子进入边区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地干班的任务是提高现任干部的知识水平,学员从基层干部和地方部队中招生,毕业后回原地工作。

陇东中学的建立,打破了陇东分区中等教育的空白,在陇东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日战争时期,陇东中学培养了大量党政干部和各类建设人才,为陇东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庆城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终审: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