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录—专家学者、知名人士
杨景修(1907~1986) 字季熊,庆城镇南街人,1907年8月生。幼读古籍,博闻强记。1925年考入甘肃简师学习,后因时局动乱,荒旱交迫,被迫辍学。1926年起,先后在合水县郭堡子私学、庆阳西校、北校任教,任校长多年。1935年西峰镇国民党县党部派员到庆城组织区分部,他所在的小学教职员工集体参加国民党。1936年冬,中央红军教导师到达庆阳县城,他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被选为“庆阳县各界抗日救国会”副主任。1938年底,参加国民党兰州西北训练团。1939年5月,由时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郭学礼介绍去青海,先后任青海省国民政府民政厅科员、科长、视察员。新中国成立后返回家乡,任民办小学教师,后因“历史未作结论”被停职。1959年去六村塬百涧生产队落户从事农业生产。1960年代初搬回县城居住。“文化大革命”初期又迁冯嘴生产队居住,劳动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庆阳四家诗选》《庆阳金石记》《庆阳农谚》《庆阳县志稿》《续庆阳府志》等,多数散佚。1979年返回县城。晚年,他十分关心国家的统一大业,1981年向中共中央统战部呈书《关于统一台湾十大建议》。1983年被聘为《庆阳县志》编纂人员,参加编修工作,为地方文史建设做出了贡献。1986年病逝。后人赞其“编史修志,茹苦含辛,半世劬劳,名贯庆阳;为国育才,鞠躬尽瘁,满门桃李,誉彻凤城”。
杨王林(1908~1994) 玄马镇老庄人,1908年2月生。幼年丧母,父兄去世,与幼小的妹妹以拉长工为生。1933年9月参加游击队,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担任过赤卫队员、地下交通员、乡党支部书记,区委组织科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区长、区委书记和庆阳专区畜牧兽医站站长等职。1955年调平凉畜牧局工作。1959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1年回庆阳县畜牧兽医站任站长。其间,捐资1600元协助开办基层兽医站,11次被评为省、地先进工作者。1966年离休。他放弃安逸舒适的离休生活,回到家乡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每天坚持出工,不要报酬,并带头种草种树,在其带领下,全村28户,户均10亩林草、2.4头大牲畜、30只羊,普遍解决温饱。他利用自己的木工和石工技术,义务为乡邻做手推车、架子车和木犁;凿碌碡,锻磨子;为村学修崖面、打窑洞;在村头打水窖、抗干旱;在山后整修300多米架子车路,方便群众通行;捐资2800多元帮助生产队创办铁业加工厂,造福群众生产。1982年出资2000多元办起家庭兽医站,义务为群众畜禽治病1200多例。1984年出席甘肃省第一次离休老干部代表会议,先后受到庆阳地委、行署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94年病逝。
刘宪廷(1909~1990) 山西省灵邱县人,1934年随父迁居庆阳。1936年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庆阳县城创办利民工厂。1940年当选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临时参议会议长。1945年在三八五旅和陇东专署支持下,卖掉一部分田产,约集田仰宏等七八个股东,吸收三个机关投资,创办庆兴纺织厂,并与陇东分区贸易公司签订“以布换花”合同;同时用200万元资金附设皮坊,制造皮衣200件,补偿纺织厂损失;同年秋,附设轧花厂,发展边区生产,支援抗战。事迹多次被《解放日报》《群众日报》报道。1945年2月当选为庆阳县第二届参议会常务议员兼秘书。1947年所办工厂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在庆城本宅靠画像度日。1949年任庆阳县第一完小副校长,后任校长。1958年任庆阳县文化馆副馆长。他工写善画,字以仿宋体为主,双手左右开弓,相互替换,字体端正大方;画以虎见长,笔法细腻,形态逼真,有不啸自威之感。1970年离休。1990年病逝。
张秀珍(1912~1990) 女,马岭镇马岭人。自幼爱好剪纸,勤学苦练,擅长《四龙捧珠》《人头虎》和《富贵如意》等古老传统炕围剪纸。劳动之余,她广泛传播剪纸技艺,指导邻近妇女从事剪纸活动,成为西川剪纸“义务指导员”,带出徒弟百余名。1984年,72岁时创作的《养鸡》《放牧》剪纸作品,获全国农民新剪纸展览会特等奖,并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中毕加索式的艺术精萃”。1985年6月,她被中央美术学院邀请进行剪纸表演和讲学,并被接收为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增选为名誉理事。1985年11月,《神仙洞》《抓髻娃娃》《莲生贵子》作品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全集(剪纸皮影卷)》。1990年3月病逝。
李玉兴(1918~1988) 南庄乡庙花人,1918年4月生。1937年5月参加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庄乡干事、警备七团团部战士、五团二营班长、排长、连长、车队队长等职。1949年在兰州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获西北军区“人民功臣”勋章。1951年在北京军干校学习,后转业地方工作,任山西省大宁县百货公司经理。1954年调任庆阳县供销社指导员。1961年后,历任庆阳县综合商店党支部书记、农技站站长、财税所所长、财税局副局长等职。1983年6月离休,享受副县级待遇。1988年12月病逝。
田仰宏 ( 1919~2007) 庆城镇田家城人,1919年9月生。1936年12月,中央红军教导师进驻庆阳县城。在当地进步人士成立的粮秣委员会影响下,他积极动员家人为红军捐献麦子48石、银元200块。1937年10月,三八五旅进驻县城,他动员其父为部队腾出田家城全部房子和窑洞45间(孔),送给旱、水菜地26亩,支援部队发展生产。1938年,三八五旅兴办军人合作社和利民工厂,他带头入股并借款资助。1940年,与进步人士刘仲邠等人率先将自家“借、贷、当、买”的全部约据当众销毁,并豁免地租,推动减租减息运动开展。1943年,合股创办庆兴纺织厂,担任厂长和经理,为部队加工皮衣。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占据县城,国民党警察局抄了他的家,并将他抓进监狱关押,后被地下党组织保释。1948年8月,他转入地下工作,担任国民党凤城镇任第六保副保长,借查户口、城门盘查、发通行证之机,保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搜集重要情报,并设法将被国民党关押的原陕甘宁边区庆阳市长朱光斗、公安处指导员樊海儒保释出狱。1950年至1952年,历任庆阳县人民代表、土改委员、抗美援朝委员、镇反委员和县政府委员、县工商科副科长。期间,把自家积存的10石小麦捐送给城关区贫农户,动员其父把积存的白银500两捐赠给乡政府,动员其母为抗美援朝捐献白土布30疋,银首饰40两,衣物40多件。1953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6年任庆阳县商业局副局长。其间,耐心说服动员其父献出白银、银元3700两(元)、黄金500两。在他带动下,庆阳县20多户富裕户献出大烟土100多两,黄金、白银、银元5000两(元),经兑换购置6辆胶轮大车,创办庆阳县群众运输合作社。1958年,在大办工业中,外出北京、西安等地求援,受到蔡畅、王维舟、习仲勋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肃反运动中,受到撤职降级处分;“文化大革命”中,下乡劳动改造。1978年,平反冤案,恢复公职,任庆阳县燃料公司副经理。1983年任县政协副主席。其间,先后多次赴兰州、北京,为庆阳老区经济建设奔波,受到家乡人民的敬慕。1988年12月离休。曾任甘肃省七届人大代表、庆阳市一届政协委员。2004年,他在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追求一生的梦想和夙愿。2007年6月7日在庆城病逝。
龙 行(1925~2011) 庆城镇钟楼巷人,1925年2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参加革命。1944年2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5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委员会工作。1946年8月在陇东分区做备战宣传。1950年2月后,历任西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科科长、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部副主任兼美术编辑室主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委兼文艺编辑室主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1958年创办《延安画刊》,任主编。策划出版《延安岁月》《美术辞林》,成为现代美术史的珍贵资料。中央宣传部出版的《出版家列传》中载文尊他为“陕西美术出版业创始人”。先后创作《破案集》《城外枪声》《西进追击》《故土乡情》《陇东枭雄》5部小说,真实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家乡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宣传庆城,弘扬老区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2月离休。2011年病逝。
李效才(1927~2012) 高楼乡人,1927年2月生。1949年6月,在复旦大学参加二野西南服务团,随二野部队进军西南。先后任重庆龙门浩川东行署民政厅训练大队教育股长、指导员,重庆川东农协驻渝办事处干事,重庆黄桷桠川东各届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秘书、四川省政协秘书、联络组组长等职。1983年5月任四川省政协调研室调研员。1984年10月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四川文史研究馆编辑室主任,创办和专职负责《文史杂志》的编辑工作。1989年2月离休。2012年4月13日在成都病逝。
刘文英(1928~2005)女,庆城镇北关人,1928年农历2月生,庆城绅士、陇东分区参议会参议长刘仲邠的二女儿。少时,跟随父母长途跋涉,由山西回到庆阳。她目睹父亲给红军捐献余粮,为灾民开仓放粮的身影;跟随大人们参加参加集体集会,内心充满对红军和革命的向往。1937年10月,一二九师三八五旅驻防庆阳县城,她家腾出房子给部队居住和生产,更加坚定了她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1944年,由王维舟夫人马奎宣做女方介绍人,旅部秘书程占彪为男方介绍人,王维舟为主婚人,她与年届30的三八五旅供给部副部长汪运祖结为伉俪。婚后,刘文英主动转换身份和角色,跟随丈夫一道积极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她把上到汪运祖营部办公室、下到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还利用空闲时间为战士们缝缝洗洗,忙得不亦乐乎。1946年2月离开庆阳,与汪运祖赴鲁南军区后勤部工作。1952年,新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后,为了让汪运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她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辞职在家,专门从事家务和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他们的8个孩子都成为祖国建设栋梁。晚年,汪老曾满怀深情地说:“刘文英人很好,她虽然是大家闺秀,出身殷实之家,但是能吃苦,很节俭。当年的结婚照我至今还保留着!我忙于工作,家里也没有雇保姆,我们的8个儿女靠她一人抚养,家务常靠她一人操持。解放多年了,我当副部长时工资269元,就靠这些钱维持我们一家10口人的生活实在不容易。即使这样,也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我们家度过了许多困难。几年前她因心脏病去世,她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我伤心得近一个星期吃不下饭。”她的大儿子汪海庆说:“我是在庆阳出生,一岁后离开的,所以名字叫汪海庆。我和老人一样,对庆阳也很有感情,如有空闲,我还想到庆阳来看看我的出生地。” “母亲在世时,从不让媒体宣传自己。她认为自己这辈子是主要支持父亲的工作,为家乡没有做出什么贡献……”2005年9月5日在南京病逝。
陆大宬(1929~2006) 庆城镇南街人,1929年2月生。19岁继承祖传“庆寿堂”悬壶凤城,治愈几例疑难大病,名噪乡里。1951年任庆阳县中西医联合会秘书长。1952年办起迎凤中医卫生所,任中医师,撰写《岐伯乡籍考》一文,开庆阳岐伯医学文化争鸣之先河。1953年在兰州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春,三十里铺乡铁家沟麻疹大流行,合并肺炎,几名小孩死亡,他闻讯急速赶到该村,全力救治,使全村40多名患儿脱险。1956年迎凤卫生所并入庆阳县人民医院,他任中医门诊部负责人,每天诊疗病人达百人之多。每逢出诊,风雨无阻,随叫随到。患者上门,不论吃饭休息还是深更半夜,即刻诊治,从不懈怠。他善于辩证施治,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对《内经》“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诸论颇有自见。同年11月被评为甘肃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任庆阳县政府委员、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4年平反恢复工作。1976年调庆阳地区中医院,慕名而来者日众,病人排长队候诊,他均一丝不苟,悉心诊治。对乡下贫弱者,尤能热情诊治;遇到疑难病患者,领到家中精心治疗,分文不取。仅1980年门诊接待病人1.27万人次。同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筹办《庆阳中医》杂志,撰写和发表“医案及脉诊经验10则”“谈天说地论阴阳”“天人相应话五行”“女科方书大要”“中医儿科一瞥”“古今中医针灸管窥”“独特的中医气象理论”“仲景其人及其学术影响”“医话举要”等医学论文20多篇,受到医学界的好评。1982年11月,出席甘肃省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同年退休。他酷爱读书,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遇优秀医书,必设法购买或借阅,博采众长。出版有《修人诗集》《修人词集》《西坡文集》《怀橘对联》《医事微言》等,同时整理校刊其父陆纲遗著《问异诗选》《琐尾文集》等。2006年1月病逝。
倪生俊(1932~2005) 南庄乡丰台人,1932年3月生。幼年酷爱医术,追随祖父倪汉循,在其创办的“经生堂”中药铺记方识药。19岁正式从医,与父倪尚偈在华池县悦乐乡先后开办中医联合诊所、私立药铺和樊庄大队保健站。1970年3月,回本县南庄乡丰台大队创办卫生所,担任赤脚医生。期间,为改变缺医少药状况,建办丰台大队农村合作医疗站并自种中药材,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行医办药的路子,被全县推广学习。他治疗过的患者达9万人次,抢救患者生命近千人,为残疾人和无钱治病患者免去医药费近万元。1979年,丰台大队卫生所被庆阳地区评为全区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1993年,他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1999年9月,被评为中国民间优秀名医,事迹被《中国卫生报》《陇东报》等媒体报道,并入编《中国民间名医大全》《中国现代群英谱》《黄土情》等书刊。他一生守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救死扶伤,为民行医55载,高尚的医德使村民有口皆碑。2005年3月病逝。
孙百祥(1932~2006) 驿马镇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高炮师文化教员、文学创作组组长、随军记者。其间深入阵地前沿,采写珍贵的战地新闻和英雄事迹,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1958年转业,历任《庆阳报社》《平凉报社》记者,甘肃人民出版社陇东写作小组组长、编辑、记者,庆阳地区人民医院秘书、庆阳县熊家庙公社干事、县广播站编辑、站长、广播局副局长、庆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在从军和从政的40多年间,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大量的新闻报道、诗词、散文和报告文学,主要作品有《谁是凶手》《艾克远东出丑记》《任五斤和他的未婚妻》《一张条桌的故事》《侍卫官日记》等。他学养深厚,热爱家乡,经常深入村庄农户,走访社会名人贤达,广泛调查研究,积累历史知识,抢救、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成为“庆阳活资料”。1980年和1985年,两次出任《庆阳县志》副总编辑兼统稿人,尤其是在1985年的《庆阳县志》编纂工作中,他呕心沥血,涉猎百科,史海寻珍,孜孜以求,与郭文奎、赵志刚、罗继国、王春、徐小平等人共同完成了一部上讫远古,下至1985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为庆阳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退休,2006年在西峰病逝。
卢范修(1933~1994年) 陕西省泾阳县人,1933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进入西北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起,先后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三军政治宣传部、第一干部学校、第一炮兵预备学校工作。1955年复员。1956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60年7月毕业,分配陇东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所带六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22人,18人被大学录取,录取比例名列全省前茅。从教35年,始终辛勤工作,任劳任怨,在教研教改方面撰写了10余篇很有指导价值的研究论文。他尤其擅长古文,在《庆阳县志》编写中,凡涉及古文段章,都入邀请他审改和校阅。1983年,他当选为政协庆阳县副主席,历任政协庆阳县第一、二、三、四、五届副主席。198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0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5月病逝。
王光普(1936~2008) 山西省闻喜县人,1936年2月生。1950年随父定居庆阳。1956年高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58年任《平凉报》美术编辑。1959年后,在马岭小学、阜城小学、蔡家庙小学、马岭中学任教。1978年后,历任马岭安肴小学、黄崾岘小学、下午旗小学校长。1988年调庆阳县职业中专任教。199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他注重发掘民间艺术作品,利用教书之余,走访2000多名老艺人,搜集整理民间剪纸、木偶、刺绣、雕刻、脸谱数万件,皮影数千件。1987年11月出席全国民间美术座谈会,被评为全国抢救、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工作中成绩显著先进个人。 1988年3月,在家中举办陇东民间美术作品展,中法友协艺术委员会主席吉莱姆一行慕名前来访问。1990年起,他将收集的民间雕塑剪纸等艺术作品,先后捐献给中国美术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博物院、西安美术学院收藏,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授予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剪纸艺术先进工作者,并颁发伯乐奖;被庆阳地委授予首批 “拔尖知识分子”。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出版的专著有《陇东民俗剪纸》《甘肃明清时期神怪皮影》《甘肃传世明清皮影线谱》《北豳神怪皮影》《民间传世剪纸纹样》《荷包与刺绣》《岐伯周先祖在庆阳的故事》等。1997年退休后,历时3年,抱病刻制《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古典名著皮影故事专集。 2008年病逝。
左思科(1942~2011) 西峰区肖金镇左咀人。1973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肖金公社副主任,葛崾岘乡副乡长、乡长、党委书记,庆阳县农业局局长、农委副主任、老区办副主任、林业局局长。在县林业局任职期间,他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酸枣接大枣”工程,推动塬区苹果生产,为全县农民群众依靠林业脱贫致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奖章”。他深入研究庆阳历史文化,提出“重修周祖陵,兴建周祖陵森林公园”的建议,制定规划方案,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和实施。1994年起,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周祖陵森林公园的建设中,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丝不苟,精心施工,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2年7月退休后,被聘请为周祖陵建设项目副指挥长,参与建成周祖文化、岐伯圣境、孝道文化三大景区,被省林业厅、省旅游局授予“全省森林公园建设先进个人”。出版的书籍有《周祖史考》《岐伯圣景》《庆阳古代名宦》《周祖传闻轶事》《中华孝道文化》《岐伯传闻故事与黄帝内经》等。2011年7月病逝。
方兴汉(1948~2006) 驿马镇驿马人,1978年参加工作。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第九、十届甘肃省人大代表。他在教育战线辛勤工作20多年,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为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引资建校。1989年引资1.5万元为太乐小学建起18间教室。1996年,他背着干粮三进省政府大门,争取到“义务教育工程”资金22.57万元,县、乡配套24.97万元,为佛寺肴小学建起砖混单面3层1110平方米的教学楼,修建砖砌围墙180米,硬化道路710平方米,购置课桌93套,使该校成为全县的标准化小学。他利用自己是民盟会员身份,提出救救贫困孩子的倡议,得到了县民盟委员们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捐款9600元,对冰淋岔初中20名学生、驿马中学8名学生和魏老庄小学3名学生进行救助,为当地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担任省人大代表期间,积极走访调查,认真筹备事关庆阳发展的提案建议,大多得到会议采纳和上级领导重视;他广泛宣传党的人大工作方针政策和省、地、县人大的决定决议,被人们称为“方人大”。2006年病逝,时年58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