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甘肃通志》编纂校注概况及旧志整理方法研究
乾隆《甘肃通志》编纂校注概况及旧志整理方法研究
省志编纂处副处长 王 华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旧志编修自汉代至民国,现可考的各类方志约500部近5000卷,存世约300余部。其中,现存省志3部,分别是:清乾隆许容等主编的《甘肃通志》、宣统安维峻等主编的《甘肃全省新通志》、民国张维、杨思等主编的《甘肃通志稿》。此外,现存府志14部、直隶州志9部、州县志200多部。乡土志、寺庙志、书院志等志书近100部。
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自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兰州大学刘光华、汪受宽等一批专家学者整理点校了清乾隆《甘肃通志》,填补了省志通志无整理点校本的空白。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了《甘肃通志稿》,完成了张维先生穷23年之功完成的泱泱巨著,却不能付梓刊行的窘况。尤其是清乾隆《甘肃通志》整理点校本,在去年全省十六次哲学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该志近期又获甘肃省第十三届优秀图书二等奖的荣誉,开创了地方志著作参评社科奖的最好名次,令人振奋。
一、清乾隆《甘肃通志》成书过程及体例结构
(一)成书背景
清统一全国后,考据之学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学术环境,地方硕儒名士亦从事古籍考证与方志编纂,地方修志蔚然成风。康熙十一年(1672),诏谕天下省、府、州、县修辑志书,编修《大清一统志》,但康熙一朝因用兵边疆,国事繁忙,久修未果。雍正即位,下旨令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将各省所有名宦、乡贤、孝子、节妇一应事实,即详查确核,先行汇送《一统志》馆,以便增辑成书”。
甘肃自至元十八年(1281年)建省,到明初以后近三百年间,始终归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甘肃史料散见于《陕西通志》等著述。康熙七年(1668),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陕甘分省。但此时甘肃地处边陲,人文不兴,书籍缺乏,明末以来,两遭兵燹,致使康熙十四年(1674) 以前案牍,焚失无存。且分省以来,甘肃各地建置变化颇多,尤其是河西等卫所,全部改设府、州、县,古今地名、隶属关系差异较大,考究清楚极为困难。
据《甘肃通志进呈表》载:“前于雍正六年奉敕纂修《甘肃通志》,系前任巡抚臣许容专司纂辑”。川陕总督查郎阿、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在 《后序》中均言 “未与监修之事”“未遑监理”,可以看出,《甘肃通志》的纂修主要是由时任甘肃巡抚的许容负责。
许容 (1686—1751) ,字涵斋,号季伟,河南虞城人,康熙五十年 (1711) 举人,授陕西府谷知县,历任陕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雍正六年 (1728) 十月擢升甘肃巡抚。许容任甘肃巡抚之后,深知纂修 《甘肃通志》的困难,但因职责所系,只能迎难而上,在省城兰州开设通志馆,亲自挂帅,统合布政使、按察使及驻兰州重要司道属员,组成监修、提调、协理班子,利用省内原有及奏请朝廷由各部要来的“学习进士”,从事通志的编辑和校订工作。
(二)编纂人员及成书过程
在许容统领下,由学习进士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陇西县儒学教谕田吕叶、岁贡生曹最 7 人分工撰写,学习进士王昆、张能第 2 人校订,生员杨国栋、匡懋、陈玫、顾璋 4 人缮录。最后是刊刻上呈,雍正十三年正月缮稿后,付交通志局雕刻书版。
(三)编纂体例与结构
《甘肃通志•凡例》共十三则。通过凡例所述,将其编纂体例归纳为类目设置、详略断限、编纂原则几个方面。类目设置上,《甘肃通志》采用平目体,分门别类,以类系事。总为三十六类目,共计五十卷。详略断限方面,明确规定田赋无论新旧,均以雍正十年为准,兵防、职官和其他各项,均以雍正十年以前入志为准,明确志书编纂内容以清雍正十年为时间下限。
二、乾隆《甘肃通志》的版本史料来源 及整理点校的基本方法
(一)〔乾隆〕《甘肃通志》的版本
按照目前的考证,《甘肃通志》至少有八种版本。《甘肃通志》整理点校本就是依据这八种版本,进行校勘,并逐一注明每个版本中的不同差异。第一种为乾隆元年甘肃原刻本。第二种,刻补本。第三种,进呈本。第四种,抄刻合一本。第五种,杂配刻抄本。(多避道光帝讳“宁”字为“寍”或“寗”,避同治帝讳“淳”字为“湻”)第六至八种,四库全书三阁钞本。《甘肃通志》尚存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等三种古钞本。
(二)《甘肃通志》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
由于甘肃在此前没有编纂过省志通志的先河,《甘肃通志》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地方旧志;二是四部群籍;三是官府档册.
一是地方旧志。《甘肃通志》所征引的地方旧志,主要有前代所修全国一统志,如《元一统志》《明一统志》。省内各郡、府、州、县、卫所修旧方志,如万历《临洮府志》、康熙《巩昌府志》《崇信县志》等,共 103 种,占征引书目总数的 40%,数量庞大,占比较重,是《甘肃通志》吸收借鉴较多的史料文献。
二是四部群籍。《甘肃通志》编纂在参见地方旧志的同时,亦在经、史、子、集四部古今著述中搜求有关甘肃地方的史料。所引经部类书籍主要有《诗经》《朱子诗传》及孔安国《书传》等,共 10 种。征引史部正史类书籍主要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所引史部地理类书籍有《禹贡》《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共 29种。征引史部其他类著述有《左传》《初学记》《文献通考》《通志》等,121种,占所引书目总数的 47%,是通志征引书籍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是主要文本史料来源。所引子部类书目有《五行志》《步天歌》《法象志》《本草纲目》,共 4 种,集部类书目有《西平赋》《发难九篇》等,共 16 种。子、集部书籍征引数量少,所占比重较轻。
三是官府档册。《甘肃通志》编纂所使用的基本文献史料,除征引古群籍之外,还有来自各级衙署的官府档册,此外,《甘肃通志》编纂之际,许容组织的提调组成员在境内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实地考察,他们或访诸樵牧,以知佚事,或广稽碑碣,以读遗文。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碑刻和口述文献资料,成为志书实地考察史料来源的组成部分。
(三)《甘肃通志》的整理点校及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1.摸清《甘肃通志》的版本状况并确定整理底本。编写组确定“以哈佛本为底本,以刻补本、四库本以及现存的其他现存的6种版本为参考,校勘错讹,在每卷之后撰写校勘记,列出各本异同,以及各本后来增补的文字,以提供一种最符合乾隆元年该书原本真貌,又对原本错误有所揭发纠正,还保存有该书后来历次增补重要资料的本子。
2.科学分工,确定整理目标,制定编写规范和样稿模板。在省史志办与编写组达成初步意向后,刘光华、汪受宽教授形成了整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甘肃通志>整理手册》,对全志如何点校,点校中应该注意的方面等形成了规范性意见,并提供了整理点校样稿。曲直敏教授提供了三个版本的《甘肃通志》样本并对十一人的整理小组进行了先期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任务分工,各撰稿人开始各自卷目整理点校工作。
3.整理点校的基本方法
一是化繁为简
二是精心校勘
三是博增注释
4.交叉审稿,统稿总纂,保证全志文风详略统一。《甘肃通志》整理点校工作由于采用分工负责、众手成志的模式,为保证全志整理点校文风统一,编写组采用各撰稿人每完成一卷,即交叉进行会稿审读,会稿后较为成熟的稿件,交由刘光华先生和汪受宽先生总纂。
三、关于旧志整理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要选用优质底本。古籍版本的类型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之别。 官刻本指宋朝以后历代各级官署所设各类机构出资刻印的书,主要供各级统治者及官吏中流通使用。 家刻本指的是历代文人名士和藏书家自家出资所刻的书,有时又叫私刻本、家塾本等名称。 坊刻本是以牟利为主要目标,其中不少往往草率从事。
二要注意校勘质量。学术界的四种校勘方法分别是:一是对校法。所谓对校,就是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对校异同,这是校勘古书的第一步。二是本校法,所谓本校,就是以本书校本书,根据本书的体例、用词的情况、各篇章中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等前后比照,考其异同,校正谬误。 三是他校法,所谓他校,就是以他书校本书。 四是理校法,所谓理校,就是据事理或文理去发现和订正古书上词语的错误,往往在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用之。
三是古书的标点。 旧志点校过程中,要结合古籍点校知识,制定适合旧志点校的细则;内容上要宏观通览全志,掌握体例和义理,方可开始微观点校。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古籍工作部门职责,提升古籍工作质量,提升古籍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能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