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年鉴的记述重点
一、基础信息务必求全
如前所述,年鉴基础信息由对应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指标数据构成。为了让读者对年鉴对应领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为他们进一步调查研究打好基础,年鉴的基础信息务必求全,基本情况和基本指标数据应当不缺不漏。但从目前出版的省级年鉴来看,基础信息缺门漏项的情况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综合情况中的基本情况不全。例如:有的年鉴有“地理”无“环境”,有“资源”无“物产”,有“气候”无“水文”,有“民族”无“语言”;有的年鉴在“基本省情”栏目中,只有“地理”、“历史”、“行政区划”、“人口”等少数几个条目,基础信息缺门漏项的情况相当严重。二是动态信息各部类中的“综述”或“概况”条目缺少基础信息。例如,有的“概况”条目只概括说明年度工作情况,不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有的“概况”条目只空泛地说明基本情况,不提供基本指标数据。在不少年鉴中,查不到有多少共产党员、有多少民主党派成员、有多少基层党组织;至于医生、护士、教师、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公证员、文艺工作者、体育运动员、残疾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等数据,更是无处可查。三是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不全且缺乏连续性、可比性。有的经济部门对完成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报喜不报忧,年景好就多写几项,年景不好就少写几项,造成指标数据纵、横均不可比。有些地方(行政区域)只提供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不提供社会发展指标数据,造成严重缺项。在不少年鉴中,从头翻到尾,始终无法查到当地五年规划确定的60多项指标完成情况,也无法查到建设小康社会16项考核指标的实现程度。
二、大事要闻要强化反映
年鉴虽然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但每卷篇幅总是有限的,它只能以有限的篇幅和条目数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年度发展变化,因此,对客观世界丰富的年度信息必须有所取舍,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由于大事要闻具有年度标志意义,人们普遍关注,检索频率相对较高,因而择大而记、择要而录便是明智之举。那么,如何择大择要呢?从道理上讲,就是要着重收录有重大社会价值和重要资料价值的题材。从原则上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领导机关关注的难点,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热点,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以及重大成就、重要变革、重要经验、重要人物、重要成果、重大奖励、重大社会事件或自然现象,等等,都应当成为年鉴反映的重点。当然,这些道理和原则应当具体化为各家年鉴的选题原则和标准,以便于作者和编者运用和把握。
一是与时俱进,突出反映社会热点。所谓“热点”,即社会热门话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文化体制改革、医疗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等。热点因时因地而不同,但总是客观存在。热点往往是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集中表现,某些热点还具有年度标志意义。年鉴是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的年度性规定它必须记录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因此,年鉴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社会热门话题,社会热门话题是年鉴中永恒的主题,永远的重点。年鉴通过突出反映热点,可以有效地优化选题,强化年鉴的记述重点,彰显年鉴的时代性。这里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2005年12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1年又以中央全会决议的形式,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时,中央还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这说明文化建设和改革发展、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并在全国各地铺开,这是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影响十分深广的社会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步骤。但是,通观我们的许多地方综合性年鉴,对此却反应平淡,在年鉴中尚未形成热点报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的内容并没有得到拓展。相反,不少年鉴仍然一味追逐“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热点,这就明显地落后于时代。我们现在虽然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GDP已经不是发展的重点;在中央反复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情况下,“投资拉动战略”也已经不合时宜,不应该再作为年鉴记述的重点。
二是尽量减少日常工作、日常事务的记述。年鉴要不要记日常工作、日常事务?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怎么记。有的年鉴100多个分目,带有“工作”二字的达三四十个,例如宣传工作、组织工作、老干部工作、党校工作、保密工作、督查工作、警卫工作、接待工作、信访工作、党史工作、农村工作、地方立法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等。在设立的1000多个条目中,记述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日常事务的条目也有两三百条之多。工作性栏目、工作性条目明显过多过滥。这些工作性选题一般都带有内向性,即主要为内部读者而选,为内部读者而设;一般外界读者对这类内向性选题并不是很感兴趣,因而检索频率不会太高,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其数量。有的年鉴将大量的日常工作统一记到本部门的“概况”条目中去,工作性条目并不太多,选题问题不大,问题主要出在选材上。我曾在一些年鉴中见到这样的“概况”条目:开头有一段戴帽式的套话,然后从年头到年尾,逐月逐日开列日常工作和事事务务。例如:1月18日,举办什么活动;2月3日,召开什么会议;2月21日,作出什么决定;3月7日,出台什么措施……洋洋洒洒三四千字。这哪里是什么概况,完全是部门的工作日志。概况的“概”是概括的概,概要的概,即将重要的情况概括说明。通篇记流水账,还叫概况吗?我还在一部副省级城市的年鉴中见到一个记述市委工作会议的条目,一口气记述四五十个会议,篇幅长达12000多字。这样的条目还有章法吗?年鉴条目化的要义,是将内容资料化大为小,以方便读者检索。条目编写要尽可能运用辞书体,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简约概括。拖泥带水上万字,完全不符合条目编写的常规。日常事务、例行会议之类的东西,不是不能记,而是应该择大而记、择要而录,并经过高度浓缩、高度概括之后才能写到条目释文中去。
工作事务性选题过多过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日常事务、例行会议、例行活动的篇幅过大,不但将大量的有效信息淹没其中,而且对年鉴的记述重点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减少日常工作事务和例行会议、活动的记述,将能有效地突出年鉴的记述重点和内容重点。
——摘自许家康在第十三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