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地方史志>方志编纂>详细内容

地方志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0 10:20:19 浏览次数: 【字体: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以系统记载特定地域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为核心,具有资料性、权威性、地方性、综合性的独特属性,其核心功能历来被概括为“存史、资政、育人”。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地方志工作已从传统的“编史修志”延伸为兼具文化传承与实用服务的综合性工作,其地位不可替代,作用贯穿于地方治理、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

一、地方志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地方志工作的地位,源于其对地方“历史记忆”与“现实图景”的全面承载,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纽带,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

1. 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与传承载体 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库”,系统收录了地方的民俗风情、历史名人、古迹遗存、传统技艺等核心文化元素,是地域文化认同的根基。相较于通史或专题史,地方志更聚焦“本土化”细节(如某一村落的建村史、某一手工业的技艺传承、某一民俗的起源演变),这些内容是地方文化独特性的直接体现,也是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重要依据。

2. 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智库”与决策参考 地方志蕴含着地方发展的“历史数据链”——从历代自然灾害应对、产业兴衰规律,到人口变迁、资源分布、基础设施沿革等,这些长期、连续的记载,为当代政府决策提供了   不可复制的历史参照。它不是“过时的档案”,而是分析地方发展规律、规避决策风险的“后视镜”与“指南针”,是地方治理体系中重要的“隐性智库”。

3.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定组成部分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等成果属于公共文化产品。这一法定属性决定了其地位:并非可有可无的文化辅助工作,而是国家文化建设“筑基工程”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地域历史文化服务、保障文化权益的功能(如方志馆免费开放、线上数据库公益查询)。

4. 对外展示地方形象的“文化名片” 相较于宣传手册的“选择性呈现”,地方志以其权威性、客观成为外界了解地方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投资者考察地方产业基础、游客探索地域文化特色,还是学术研究者开展地方史研究,地方志都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地方对外交流中兼具“文化厚度”与“实用价值”的名片。

二、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 

地方志工作的作用,是其核心地位的具象化体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关键领域,具有鲜明的“实用导向”:

资政决策:为科学治理提供历史依据 地方志的“资政”功能在当代治理中尤为突出,其核心是通过历史数据支撑政策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防灾减灾:记载某地历代洪涝、地震、干旱等灾情及应对措施(如古代水利设施布局、赈灾机制),可为现代防灾规划(如水库选址、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参考。例如,某流域通过梳理清代方志中的水文记录,优化了当代防洪调度方案。

 产业规划:还原地方传统产业的兴衰逻辑(如某县明清时期茶叶种植的气候条件、销售渠道),可为当代特色产业培育(如“老字号”复兴、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提供依据,避免盲目跟风。

城市更新:记录城市历史街巷、建筑风貌、地名沿革(如某古城“老字号”商铺的分布、传统民居的结构),助力在城市改造中保护“文脉”,避免“大拆大建”导致的文化流失。

文化赋能:激活特色资源,助力文旅融合地方志是地方文化“IP”的“挖掘器”,其记载的小众文化资源可转化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非遗保护方志中关于民俗(如庙会、节庆)、技艺(如传统手工艺、戏曲)的细节记载(如技艺流程、传承谱系),可为非遗申报与活态传承提供关键证据。例如,某省通过清代方志中“皮影戏”的演出记载,还原了其历史流派,推动了非遗文旅产品开发。

文旅产品开发:挖掘方志中的历史名人、典故、古迹线索(如某古镇“状元故里”的记载、某山脉“古驿道”的路线),打造主题文旅项目(如名人故居研学、古驿道徒步)。例如,某县依据方志记载的“三国古战场”遗址,开发了沉浸式历史文化景区,带动了乡村旅游。

文化品牌建设提炼方志中的地域文化符号(如某城市的“市树”“市花”历史渊源、地方特色饮食的起源),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市民认同感与外界吸引力。

乡村振兴:留存乡土记忆,培育特色产业 在乡村振兴中,地方志是避免“乡村空心化”与“同质化”的重要工具

 特色乡村建设:记载乡村的历史沿革、宗族文化、传统建筑(如某村落“古祠堂”的历史功能、传统农业“耕读文化”的内涵),助力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如“古村落保护村”“耕读文化村”),避免乡村建设“千篇一律”。   

传统技艺复兴:挖掘方志中乡村传统手工业(如编织、陶艺、酿造)的技艺记载,扶持村民重拾技艺,发展“乡村工坊”“家庭农场”等业态,实现“文化增收”。例如,某村依据民国方志中“土布纺织”的记载,恢复了纺织技艺,开发的土布产品成为网红文创。

乡土文化传承:整理方志中的乡村民俗、民间故事、谚语,编撰“村志”“乡史”,用于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如村史馆、文化墙),培育村民的乡土情怀,留住“乡愁”。

育人铸魂:开展乡土教育,凝聚精神力量 地方志是“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乡土教育教材,其作用在于以“身边的历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青少年乡土教育:将方志中本地的英雄人物(如抗日烈士、当代楷模)、历史成就(如本地重大工程建设、产业突破)融入中小学课外教育,让青少年从“了解家乡”到“热爱家乡”,树立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市民文化素养提升:通过方志馆展览、线上“方志讲堂”、地方史读物等形式,向市民普及地方历史文化(如城市发展脉络、文化名人故事),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增强城市凝聚力。

红色文化传承:挖掘方志中本地革命历史(如根据地建设、革命先烈事迹),为红色教育基地(如纪念馆、烈士陵园)提供史料支撑,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助力理想信念教育。

对外交流与招商:提供权威信息,促进合作共赢 地方志是地方对外“自我介绍”的权威载体,为招商引资、区域  合作提供信任基础

招商服务:地方志中关于地方资源禀赋(如矿产、农业、旅游资源)、产业基础(如历史产业优势、现有产业链)、营商环境(如地方政策沿革、信用传统)的记载,可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例如,某开发区通过方志梳理本地“制造业历史积淀”,向企业展示产业配套优势,吸引了相关投资。

区域文化交流通过方志成果(如地方史专著、文化画册)的互赠、方志馆的联合展览,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如相邻省份的“流域文化”联合研究),进而促进经济合作(如文旅线路串联、农产品产销对接)。

三、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创新方向 

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志工作需突破“重编纂、轻应用”的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场景化、跨界化”转型

  数字化赋能:建设“数字方志馆”“方志数据库”,实现史料的在线检索、可视化呈现(如历史地图叠加现代地图、民俗视频数据库),让公众、企业、政府部门能便捷获取信息(如企业查询某地块历史用途、市民查询家族迁徙史)。

 跨界融合应用与文旅、规划、教育、乡村振兴等部门合作,开发“方志+”产品(如“方志+研学”课程、“方志+城市导览”APP、“方志+乡村规划”工具包),将方志资源转化为直接服务需求的实用产品。

拓展服务场景:从“被动提供史料”转向“主动对接需求”,例如为重大项目(如高铁建设、园区开发)提供专项史料服务,为社区治理提供“社区志”编撰指导,让地方志工作融入日常生产生活。

 地方志工作并非“冷门学问”,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其地位源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独家承载与对治理决策的独特支撑,其作用则体现在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发展、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地方志工作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让这一“千年事业”焕发生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历史智慧”与“文化动力”。


终审:车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