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石文存《<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弁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有文献中成书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为中国医学理论及中医文明的奠基之作,其创制者为岐伯,庆城人。
庆城县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泾河上游,高天厚土,人文繁盛,其地古为禹贡雍州之地,秦汉设北地郡,治马岭(今庆城县马岭),隋唐置庆州。唐玄宗天宝元年,改弘化县为安化县,宋复置庆州,宋徽宗改庆州为庆阳,此名沿用至公元2002年,更名庆城县。庆城博物馆藏有一块古碑,上泐:普庆阳春,咸安化日。妙置庆城曾经的两个称谓于其中,而庆城之文明久远,亦涌动于古碑笔意间。
岐伯故里在庆城,有史实为证。南宋郑樵《通志》云:“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清乾隆年间修纂之《庆阳县志》称:“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学之宗。”官修史籍与大地留存相印证,在庆城民间,有关岐伯事迹代有流传,诸如“岐伯降生青龙咀”、“岐伯学医终南山”、“甘草救岐伯”、“岐伯巧换环江老龙睛”等等,不一而足。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为八十一篇,计一百六十二篇。该著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和药理方面入手,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圭臬绳墨。唐代王冰尊之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为至论。
医圣巨献,可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救死扶伤,克服民瘼,在天,夺天之功;在地,尽地之情,而天造地设,无不遗爱于生民。旷世医典,早已煌煌成帙,风行于庙堂之间,而泐石以铭,使之与天地共荣,却难觅其踪。身在医圣故里,庆城责无旁贷。时在新世纪,庆城县委、县政府以挖掘博大精深之岐伯中医文化,弘扬医圣功德为职任,筹措资金,科学论证,启动《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工程,诚邀一千多名当代书家及中医名家,分章节书写《黄帝内经》原文,刻石树碑,汇碑成林,藉此传承医学经典,再现人文魅力。
盛举自有盛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之攘臂以助,士农工商捐资抱碑,中国书协副主席张改琴女士,情系桑梓,雅意斡旋,一时,海内名家手泽,连翩荟萃于庆城。而今,徜徉碑林间,碑文乃千古医学宝典,字体乃名家手宝,双宝相映,古今同辉,所谓文明承绪,洎乎此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