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地情文献>详细内容

文史辑览《医书之祖岐伯》

来源:庆阳县志 发布时间:2015-03-30 14:55:58 浏览次数: 【字体:

医书之祖岐伯

    中国医药最早的创始,并没有文字记载,一些史书的记载,都只是传说。这就是说,传说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反映实践。如《汉书·艺文志》载:“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又如皇甫谧《帝王世纪》称: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脏、六腑、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象征。伏羲、神衣、黄帝都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医学的最早创始者。黄帝有许多大臣都是医学家。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高士宗著《黄帝素问直解》云:“黄帝素问九卷,计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访诸岐伯阐明医道。此下七篇(著至教论、示从容、疏五过、征四失、阴阳类、方盛衰、解精微),则召雷公而证明其道也。”后世人们称黄帝和岐伯为医学之祖者,就是因为黄帝和岐伯等设问答形式而写成《内经》,雷公受业传之后世。

    岐伯真有其人否?笔者翻阅了我省一些史料和地方志,记载有其人,他的故里在甘肃省庆阳县。

    一、岐伯是甘肃庆阳人:《庆阳县志·人物》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庆阳府志·方伎》云:“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庆阳县志·坛庙》云:“岐伯庙,在县城南。”《庆阳府志·坛遗》载:“岐伯庙,旧在南原,今废。”《庆阳府志·志余》载:“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通鉴》)。”

    关于岐伯故里“北地”,《庆阳县志·地理》记载:“庆阳古为禹贡雍州之域,夏太康时周祖不迁此,秦县义渠,置北地郡。”1979年新版《辞海》介绍“北地”:郡名,秦置。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庆阳西南)。“义渠”: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

    府、县二志,肯定了岐伯是北地人。他精通脉理,以著《内经》而行于世,称医书之祖。他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黄帝以老师贵尊,他辅助黄帝,解除疾苦,富国强兵,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后人为他建祀庙,以示对这位造福苍生的医学家的怀念之情。

    应该指出:《辞海》新版的介绍,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岐伯生卒年月虽不详,而据上记载,庆阳为岐伯故里,笔者认为似无疑义。

    二、有关医籍中对岐伯的记载: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载:“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又云:“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晋玄晏先生皇甫谧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载:“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仁宗嘉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张隐庵著《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记载:“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岐伯曰天师。”

    庆阳府、县二志,明确记载岐伯其人和医书所记载岐伯之事相契合。说明岐伯真有其人。《黄帝内经》初稿可能是岐伯所草,其全部内容,并非出自他一人之手,其论亦非他一人之说,而是总结了他以前的许多医家的集成之作,似合情理。

                                                 (选自甘肃人民出版社《张涛清针灸治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