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辑览《甘肃——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
针灸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医术而逐渐形成了学科。从人类形成之日起,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针灸治病活动也随之而产生。它历史悠久。在长期丰富医疗经验的积累中,不仅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古代唯物论思想内容,同时还具有中华民族的医学特点,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医学体系,它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殖繁衍和长期健康生活、劳动,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按照我国古代针灸学的发生和发展水平,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是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此而下,是秦汉针灸医学,魏晋南北朝针灸医学,隋唐五代针灸医学,宋元明清针灸医学。从上古至秦统一以前这一阶段的针灸医学,习惯上称“先秦针灸学”。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处于我国古代针灸医学的发生发展的最初时期。这一时期的针灸学,正是处于发源阶段,也可说是针灸学的奠基时期。是医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革命取得的结果是医术战胜了巫术,第一次确立了我国针灸医学的基本体系。
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医籍《黄帝内经》就是在先秦时期诞生在黄河中上游,由甘肃庆阳人岐伯所作。之后安定朝那(甘肃平凉地区)皇甫谧历时25年又写成《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充分表明了勤劳、智慧的甘肃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为祖国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丰富人类的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内经》是黄帝和岐伯等设问答形式而写成,皇帝尊称岐伯为天师,岐伯被后世誉为中国针灸学之祖。《庆阳县志》、《庆阳府志》记载了他的活动,说他的故里在甘肃庆阳县。
《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科学辉煌的起点和源头,其书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各九卷,共162篇,约14万多字。它的基本理论是对春秋战国以前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总结,而且为以后2000多年来医学的发展确立了准则。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腧穴、针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中最基本的特点和价值是强调整体联系,重视脏腑经络,调整人体矛盾、突出针灸治疗。全书十分之八左右的内容论述针灸,具体疾病的治疗几乎全部用针灸施治。第一次确立了中医针灸学科理、法、穴、针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就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为后世《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卒病论》、《针灸甲乙经》等典籍的相继问世,提供了理论依据,被后世称为“医家之宗”。
继《内经》之后,晋初自学成才的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其人被誉为“中医针灸学的大师”。《晋书》、《灵台县志》等载有他的生平,说他的故里在甘肃灵台县。
《甲乙经》共12卷,128篇。它将秦汉以来针灸医学的成就作了一次“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整理工作,并融进了他本人的临床经验,使我国针灸学从《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的刊行,标志着我国针灸医学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使针灸学第一次专门化、系统化起来,成为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从而奠定了针灸专科化的基础。
针灸起源于中国,是无可非议的史实。国际针灸协会主席伏列德里科·什佩特曾在第八届世界针灸大会说:“针灸源于中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黄河是祖国的摇篮。甘肃是祖国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在祖国针灸医学的发展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为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选自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涛清针灸治验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