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地情文献>详细内容

庆阳民间故事之李梦阳三下长安

来源:庆阳县志 发布时间:2015-06-19 08:55:37 浏览次数: 【字体:

 

    相传,在明朝时,庆阳有一户姓李的人家,这户人家出身寒微,生活简朴,一家人勤勤谨谨地过日子。有一年,这家李氏夫人身怀有孕,一家人皆大欢喜,都盼望李氏门中喜降良才。一天晚上,李氏梦见太阳落在怀中,第二天这个小孩便出世了。李家见生的是个小子,又因其母做了这样一个吉样的梦,料想这小孩定非平庸之辈,便起名李梦阳。

    李梦阳天资聪颖,秉斌超群,加上从小就好学多思,因而到他十五六岁时,就已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了。他十五岁那年,陕西长安府开科考试,他备好行装,告别家乡父老,只身前往长安。当时,李梦阳虽说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但他一点也不自负,相反,他总是想到自己的不足,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到了长安,他不像别人那样整天吟诗聚会,高谈阔论,借以炫耀自己,也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临考前游山玩水,忘乎所以。他把自己关在小店里,读书更认真了。眼看就要考试了。有一天,他碰到一伙挟鸡斗狗的纨绔子弟,李梦阳早对这些人的行为非常反感,便上前说道:“就要考试了,你们为何如此嬉闹不休?”那些纨绔子弟一看说话的是一个衣衫破旧的外地穷酸小子,那里瞧得起他,奚落道:“北山狼,只知学而时习之,岂敢应试?”李梦阳听后心中非常气愤。他的性子格外要强,一气之下,试也不考了,长安也不呆了,回到家里,更加刻苦地攻读。

    不知不觉,又一年的考试来临了。这时的李梦阳学识更加广博,他满怀自信地又一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长安。当他刚刚出现在考场里的时候、那些纨绔子弟又不怀好意地上前嘲弄他。这次李梦阳没有生气,他机智地想了想,然后委婉含蓄地说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还来,岂有不来之理?”纨绔子弟听后面露惭色,无言以对,只得悄悄溜走了。考试开始了,李梦阳胸有成竹,临阵不惧,奋笔疾书,才思泉涌,一篇文才俊秀,论语精辟的好文章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他满以为这次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学台大人不学无术,有眼无珠,只知徇私舞弊,哪里看得出梦阳的才学,非但榜上无名,还竟然在梦阳的考卷上胡乱批道:“四等大秀才李梦阳。”以此来挖苦他。梦阳万万没想到考官会这样做,又一次愤愤而去。

    两次应试,并没有使李梦阳灰心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了。弘治七年李梦阳再次告别家乡,前往长安应试。这一次,为了回击学台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灯笼上用红笔书写“四等大秀才李梦阳”八个大字。到了长安,学台见他提着这样的灯笼招摇过市,不禁大吃一惊,又羞又怒,却又拿他不得。这次,考生中也有个叫李梦阳的人,此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又自恃才高,傲气得了不得。他见李梦阳一副土里土气的样子,心中很看不起,便上前戏弄道:“汝不闻吾名李梦阳,岂敢狂乎?”梦阳听后,心中暗暗发笑,他不卑不亢,反唇相讥:“吾名是父命,岂敢更乎?”那个也叫李梦阳的被呛得半天答不上话来。他碰了一鼻子灰,却还不知趣,又变着花样想难住李梦阳,以显示自己的才华。他咄咄逼人,出言不恭:“我出一题,你敢答乎?”梦阳坦然一笑道:“敢!”那个叫李梦阳的装出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出了个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吟罢便洋洋自得。不料,梦阳听后不假思索地接上了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这话一语双关,既是对对子,又是以牙还牙,警告他休要放肆无礼。那个李梦阳见对答如流,感到小小梦阳不好对付,一时羞得面红耳赤,转身溜掉了。

    考试开始了,这次考试是即景赋诗,学台和那些貌似胸有韬略的考生都瞧不起李梦阳,想让梦阳当众出丑,在一旁幸灾乐祸。李梦阳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一边往高楼上走,一边赋诗:“一步一步登高楼。”学台和那些纨绔子弟一听都蔑视地笑了。梦阳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说:“手扶栏杆望北斗。”方学台及其它考生听后不语,心里暗想这句还有点诗意。梦阳说完继续上楼,随即又顺口成章:“不是青山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学台和那些考生听后瞳目结舌,心里不由得暗暗夸奖:“高才!高才!”谁也再不敢歧视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小梦阳了。这一年梦阳考上了进士。

    后来,李梦阳成了明代著名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首领,他三下长安赴试的事,更被人们当作美谈,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