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间故事之教子川
凡到过庆阳的人,都知道,有个叫“教子川”的地方。说起这教子川的得名,还有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上古时候,这道川里住着一户贫苦人家,老少三口,三代同堂。年长的是位老太婆,虽说年事已高,但还以纺线织布为业,操持着家务。老太婆的儿子勤劳忠厚,是农田里的好手。孙儿活泼可爱听话懂事,是老太婆的心肝儿。就是这孩子命苦,还不到六七岁,就死了娘。全家虽日子过得清苦,但却十分和睦,深得邻里乡亲的称赞。
老太婆的儿子叫王孝。说起这王孝,真是人如其名,方圆几十里谁不夸老太婆有福气,有个百依百顺的孝顺儿子!老母亲病了,王孝跑几十里山路去请医生,整日整夜守在身边,熬药喂汤。哪儿有了庙会,他更不顾山高路远,备好鞍子,牵着小毛驴就出了门,驮着母亲游逛、看戏、散心。他从不在母亲面前说句高声话,不惹母亲生气,还常常教训儿子要孝敬奶奶,尊重长辈。
有一次,这里一连三年大早,滴雨未下,田地裂开尺把宽的口子,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的日子没法过了,纷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去了。一时间,一道川里的人几乎走尽了,只留下王孝一家。王孝怜恤老母年迈,体弱多病,怕母亲受不了流离之苦,便劝说老母留了下来。为了生计,他不分昼夜地扛着斧头到深山里去打柴,然后挑到城里换回粮食。那年头,粮食稀罕极了,城里的财主、商人又为富不仁,米价高得惊人。王孝累死累活,往往几担柴换不回一升米。但是,为了养家,他豁出命来了,好多次口吐鲜血累倒在路上,他每次倒下时,想到老母被俄得面黄肌瘦,就又挣扎着站了起来。他把打柴换来的仅有的一点粮食全都让给老母吃。而他和儿子都靠吃野菜树皮过日子。
但是,慢慢地,王孝却发现了一桩怪事,为什么天天吃粮食的母亲眼窝更加深陷了,脸慢慢地浮肿了起来,而天天吃野菜的儿子却容光焕发。于是,他不由得多了一个心眼。有一天,他起得很早,告诉母亲说他到深山里打柴去了。但他只在门口转了一圈就返回身来,然后悄悄地藏在门外观看。又是一个大晴天,太阳升起来了,贪睡的儿子还钻在奶奶的被窝里,可娘却早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稠粥过来,偎在炕头,唤醒孙儿,一口一口地喂给孙儿吃。粥喂完了,老娘笑着摸摸孙儿的光头,郑重地说道:“好孙儿,记住,千万别让你爹知道。”说完后,自己便啃起了树皮。王孝再也看不下去了,一下子冲进门,跪在老娘面前,啥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哭呀、哭呀……
王孝感到很沉痛。他想,母亲从20岁开始守寡,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多不容易呀,又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可怜的媳妇命短,生了一个孩子就死了,而眼下,这个独苗苗宝贝儿子却拖累得老娘受苦受难。要是母亲有个三长两短,我可就……他想呀想呀,越想心里越难过。忽然,他心一横,决定将儿子卖掉,卖了儿子,老娘也就得救了。
于是,他背着母亲暗暗四下里打听,看谁家买孩子。那时候,遭了大早,穷人家的日子都一个样,自己的孩子都难以养活,谁还肯再要一张嘴巴呢?打听来,打听去,毫无结果。再没有别的办法,王孝还是鼓起勇气继续打听,终于打听到,有一家财主愿意买,但只给四升米,没奈何,王孝狠狠心答应了。瞒着母亲把儿子送到财主家。
看着儿子背回来四升米,蒙在鼓里的母亲起初很高兴,觉得日子好过一些了,他不顾儿子的劝阻,紧里忙里就熬好了一大锅稀粥,打算好好让吃尽了苦头、瘦骨嶙峋的儿子吃一顿。可是吃饭时,老母才发觉怎么一向跟前跟后缠住自己的小孙孙不见了人影。他觉得很奇怪,就嘱咐儿子先吃,自己跑出去找。从庄前找到庄后,小孙孙平时爱玩的地方都找遍了,就是不见人影。老母这下慌了,她不顾自己行走不便,扯开嗓子叫了起来,从东村叫到西村,喉咙喊哑了,还是不见一点影子。少孙孙能上哪儿去呢?她心急如焚,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她越想越觉得蹊跷。干脆,去让儿子说个明白!老母亲下定决心,就又急急忙忙,跌跌撞撞地赶了回来。王孝也正在家里犯愁呢,见母亲回来盘问自己,他半晌答不上话来。不行,这事无论如何都得瞒住!于是,他强作笑脸,平生头一次对母亲撒了个弥天大谎,说儿子被带到城里的一于人家里去玩了,终于,他还是没有瞒得住,就红着脸吞吞吐吐、一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谁知,老娘没等他说完,就抡起巴掌使劲地朝他搧去。王孝的脸更红了。老娘气得差点昏过去,骂道:“你这个丧尽天良,没人性的东西!我白白把你教养了这么多年,你怎么敢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往虎口里送呢?你坑了你的儿子,就等于要了我的命!你还不快把小孙孙给我找回来!”老母一想到那比豺狼还要狠毒的财主,就不由得一阵揪心。她伤心地哭了,老泪纵横,对着半边红肿着脸的儿子说:“虎毒尚且不食子呢,你怎么对得起孩子那死去的娘!我们就是穷死,饿死,也要死在一起!我要我的孙子,我要我的孙子……”王孝从来没有见过老娘这样伤心,也从没见过老娘对自己发这么大的脾气。他悔恨得哭道:“娘啊,娘啊,你莫要伤心,我马上就把你的孙儿给找回来……”
王孝说着,就擦了一把泪,转身到财主家去要人。天下乌鸦一般黑,十个财主五双黑心。任他怎样苦苦哀求,财主就是不答应。后来,歹毒的财主对他说,只要以每年二斗米的工钱给他拉十年长工,就把他的儿子放回。为了不伤母亲的心,也为了儿子,王孝便答应了下来。于是,眼泪汪汪的小孙孙又回到了奶奶的身边。
后来,听人说,王孝给那财主拉长工不到三年,就给活活的累死了。王孝的儿子长大了,跟他爹一样,一直将奶奶养老送终,从没让奶奶生过一次气。
人们为了教育后代尊敬长辈,孝顺老人,就一代又一代地把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为了纪念王孝,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成了“孝子川”。年头久了,不知是谁把“孝”字写成了“教”字,“教子川”就一直叫到今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