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乡镇动态>详细内容
归档时间:2021/7/30 11:01:59

精深剖根才能精准发力

来源:太白梁乡人民政府 作者:栗向东 发布时间:2015-05-22 11:06:30 浏览次数: 【字体:

怀揣着“一定要为山区贫困村乡亲们做点什么”的心情,我来到了太白梁乡王渠村,挂职“第一书记”。一个月以来,通过全面走访农户调查,和乡村干部、老党员谈心了解情况,我的心变得有些惴惴不安,“情况要比我想象的要糟很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精准帮扶计划和措施,必须深挖出影响农民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通过认真分析,我觉得王渠村之所以贫困面比较大,是受到了很多主客观因素制约的。

一是思想观念守旧。绝大多数群众依然存在“贫困是命里注定、落后是自然现象”的陈旧观念和“不谋发展等靠要、拉着架子待支援”的消极被动、悲观失望思想,小农意识严重,缺乏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王渠村属纯山区贫困村,先天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山岭重叠、梁峁起伏,交通不便,有3个自然村至今没有象样的道路,尽管有9公里通村柏油路,但路面狭窄,坡度较大;80%的群众住在窑洞,出行主要依靠农机或步行,尽管有通村班车,但遇雨雪天气,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和往来,山洼地居住的群众更是无路可走;全村仅有1口机井,勉强能够满足962人的生活用水,无入户自来水,到户水主要依靠三轮车拉运,来回距离较远,费用较大,加之山区道路路况差,非常危险,人畜饮水困难尚未彻底解决;全村农户通电率100%,但有4个自然村群众用电质量差,无动力电源,大型农机具无法开展作业;全村梯田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7%,其余耕地均坡度大,由于种植收益率低,群众基本是靠天吃饭。

三是缺乏致富产业。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于简单粗放的种养业,粮经比例不够合理,大面积以保口粮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偏小,每年的辛勤劳作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经济结构单一,增收主导产业缺乏,增收效果不明显。全村栽植果园30亩(幼园12亩,成园18亩),经济林面积20亩,分别占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瓜菜面积只能满足各自生活需要,设施瓜菜为零;全村30 只以上养羊户为6户,3头以上养牛户为2户,养殖的规模较小,均不能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全村约有2000亩废弃荒山得不到利用,没有充分把种草和养殖结合起来,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四是公共服务欠缺。全村现有卫生服务室1处,乡村医生1名,医疗设施和器械滞后,仅能治疗像感冒、痢疾等常见疾病,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处,图书室1间,但由于管理不尽完善,群众借阅比例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村上现有小学1所,由于学校经费欠缺,有13间校舍急需维修;无老年幸福院、村级文化广场、宽带等设施,群众的信息新旧更替周期较长,适应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五是发展资金短缺。全村设有便民金融服务点1处,虽有各类政府支持惠农贷款,但由于群众对服务项目了解甚少,信息闭塞、贷款门槛较高、贷款额度低等原因,利用率不高,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致使部分有发展愿望的群众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空间狭小。

六是缺乏劳动技能。全村2014年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91人,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有觉悟、懂技术、善管理、勤创业的技术人才缺乏,大多数从事苦力型工种,劳务收入较低进入不了高收入行业,收入水平低。

由于这些突出原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这个贫困村的整体发展,再加上广大群众家庭财富积累本来就少,一些家庭经常会因为孩子上大学、大病救治、婚丧嫁娶等大额支出,特别动辄相当于普通家庭5-10年收入总和的十几万的天价彩礼使一些群众返贫。只有解决了这些突出问题,贫困户脱贫才有希望。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从群众的思想转化、党员干部为民意识的强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富民产业的培育、技能技术的培训、资金的争取等各个方面,研究制定出一揽子发展规划和措施,争取带领王渠村广大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