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乡村治理+多元路径融合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庆城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把乡村治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乡村治理+”模式,持续加大乡村治理力度,持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在党建、法治、自治、示范、数字和多元方面下功夫,全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乡村治理+党建”模式。庆城县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支部堡垒,不断改进和加强乡村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县153个村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相结合,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经营者”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庆城县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模式,划分乡村治理四级服务网格210个,健全问题收集、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3700多个。开发集积分消费、网上办事、电子商务、“随手拍”等36个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开发“361”模式微信小程序,方便管理服务群众。组建评理说法、技术指导等5支特色服务队,积极为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为乡村治理提供有效支撑。庆城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面对面、点对点、结对式开展宣讲活动1200余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法治为本,推进“乡村治理+法治”步伐。庆城县广泛搭建多元化法治平台,充分发挥普法网、司法微信公众号、普法新浪微博“一网两微”作用,及时快捷推送法治资讯、法治故事,不断延伸农村普法深度,全面提升农民法治素养。一是整合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资源,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制度,全县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探索推行“流动法庭进农村”“司法调解进农户”法治“两进”活动,开展“司法调解进农户”活动500余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二是充分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组织机构作用,选择在晚上与村民协商议事、处理矛盾纠纷,打造“太和(附近太和山是旅游景点)夜话”议事品牌,让群众主动参与村级治理,增强自治意识。三是组建法官、检察官、警官、人民调解员、律师参与的“三官一员一律”专业服务队67支,开展法律宣传130多场次,化解调处矛盾纠纷350多起。四是设立乡村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点、联系点和法律流动诊所171个,巡回开庭35场次,打牢基层法治基础。
坚持自治为基,提升“乡村治理+自治”水平。庆城县坚持切实发挥群众主导作用,搭建群众自治治理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一是建立制度规范办事,在全县153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禁赌禁毒会、爱心志愿会等“五会”村民自治模式。二是组建队伍协助管事,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创新推出“板凳小会”“理财小组”“太白夜话”“义务小队”等村民自治新模式,设立民情会客厅和说事点,利用“固定说事日”开展村民说事,采取说、议、办、督、评的办法,妥善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立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50余次,确保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地方办。持续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行动,研究制定《庆城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集中整治婚丧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严格程序主动议事。发挥“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完善群众议事工作流程,电话预约、微信留言、会议畅谈、入户寻策等多种方式吸收各方意见建议,增强决策民主性和公正性。
坚持示范引领,打造“乡村治理+示范”高地。庆城县坚持德治为根,示范引领道德教化,厚培治理新风,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引导农村公序良俗、社会新风持续提升。一是树新风、评先进,选树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120户,打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汇聚起乡村发展各方力量,设立“六大积分”导向机制,采取积分评价管理的形式,在基层党支部设立产业发展、村级事务、移风易俗、善行义举等教育管理党员群众6大积分板块,以户为单位,灵活设置积分项目和加减分值。对主动参与集体婚礼、彩礼控制在10万元以内的每户增加10分。驿马镇儒林村村民郭占平在母亲去世后丧事简办,在公墓区为母亲选择了墓地,按照积分规则给该户增加100个积分,并且被评选为移风易俗示范户。二是树榜样、“晒”新风,以身边新风微故事为原型,把美德善行上墙,实现墙上漫画是真事、真事里面有真人、真人就在我身边,让最美在身边、学习有榜样成为常态,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成立村级乡风文明评选委员会,结合“三讲四送五评”活动,组织开展“遵规守法户”“科技致富户”“诚实守信户”“孝老爱亲户”“卫生整洁户”等五类文明户评选,举办“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巾帼美”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氛围。截至目前,今年共评选五类文明户113户、“最美家庭”示范户556户、“美丽庭院”263家。
坚持数字管理,构建“乡村治理+数字”格局。庆城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扩散效应、普惠效应,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乡村治理、乡村消费和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彰显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了驿马镇、庆城镇等一批乡镇“一网三化”村民大管家智慧管理系统、平安乡村智能监控平台,设置红黑榜、法律服务、积分兑换、村民说事、网格管理等7个板块,以户为单位建立健全积分评议、消费机制,对党员群众参与各项村级事务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公益服务、善行义举等情况进行赋分群众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自由兑换生产生活物品物资,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建立积分管理消费制度,秉持“小积分大管家、小阵地大平台、小网格大服务”的理念,助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合全县各类商家建立“商家联盟”并集中授牌152家,其中县城43家、乡镇108家、线上“臻品庆城”1家,分门别类商定差异化积分抵扣标准,方便群众就近自主选择商家进行积分折扣消费,如群众在面馆、菜店等日常生活型消费场所,1个积分抵扣1—5元;在汽车销售、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行业,1个积分抵扣100—500元,实现多方共赢。
坚持多元策略,融合“乡村治理+多元”氛围。庆城县积极构建完善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现代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推动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共治主体转化,让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社会组织及所有村民各居其位、合力共治。一是围绕“多元共治”主题,积极搭建多元共治平台,积极探索“村+社会组织+群众”的治理模式,统筹共建单位、帮扶单位、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发动“两委员一代表”“五老人员”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在2022年“7·15”特大暴洪灾害中,应急抢险和“红蜜蜂”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救援,转移受伤群众1134户3802人,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通过党组织“搭台”、群众“唱戏”,有效激发各方参与乡村治理和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党组织和群众实现“双向奔赴”。在积分制引导下,党员和群众参加教育培训、党内组织生活、集体义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驿马镇东滩村村民孙晓媛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本村建办了鹏宇食用菌生产基地,带领全镇19个村在该基地托管村集体经济发展大棚40座,并动员36户群众参与搭建大棚70多座,每座大棚年均销售额达6.4万元。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全力打造集“党群建设、政务服务、村级治理、文化活动”服务于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建成四级网格15个,聘用农村党员兼任网格员3585人,全面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工作制度,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公里”。四是用好“一个平台”,激活乡村治理“兵工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用活用好各类学习提升平台,锤炼村干部党性能力、提升理论水平,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涌现出了翟家河乡“红蜜蜂”服务队、“爱心妈妈”团队等服务品牌,为群众帮办实事6200余件,开展各类宣传1860余场次,组织群众自愿参与公益活动51万余人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