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庆城动态>详细内容

庆城县:多措并举 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庆城县乡村振兴局 作者:苏灏俊 发布时间:2023-07-19 16:18:12 浏览次数: 【字体:

庆城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开展,紧扣和美乡村建设,突出颜值担当“和美”、文化涵养“和善”、乡风治理“和谐”、生产发展“和顺”等要素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新画卷”,努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围绕颜值担当“和美”,以“四个突出”扮靓美丽乡村。一是突出宣传引导。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声”入人心、“画”入人心和“影”入人心等方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人人知晓、人人支持,有序、有力、有效掀起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以全县189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护林员为主体,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突击尖兵,牢牢抓住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群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跟上”的强大合力,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干群一起干”的良好氛围。三是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垃圾乱倒、厕所乱建、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流、墙体乱画、电线乱拉、杂物乱堆等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开展以“六清”(清垃圾、清粪堆、清杂物、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目标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今年来累计投入工作力量1.2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40余台次,共清理“三堆”1460处、各类生活垃圾18.6万吨,拆除残垣断壁45处。四是突出长效机制。坚持全天候、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落实人居环境责任体系和县乡村社四级网格管理,做到环境卫生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天天有人干,创新推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组、帮扶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一日两扫、全天保洁”“门前三包”等清洁制度,并建立“党员卫生责任区”,通过巧用“妙招”,对人居环境整治出实招、动真格、下真功,引导党员示范、乡贤助力、群众参与,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围绕文化涵养“和善”,以“四个抓手”培育乡风文明。一是打好政策宣传“主动仗”。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手段,找准发力点和切入口,面对面、点对点、结对式宣讲活动1200余场次,用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可落实的宣讲,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与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结合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下好良好家风“先手棋”。各乡镇结合“三讲四送五评”活动评选一批“遵规守法户”“科技致富户”“诚实守信户”“孝老爱亲户”“卫生整洁户”等五类文明户,积极举办“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巾帼美”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评选“最美家庭”示范户556户,“美丽庭院”263家。积极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点“靓”乡村新风尚。三是唱响移风易俗“主旋律”。大力营造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研究制定《庆城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限高标准,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婚丧礼俗改革,让文明风吹进千家万户。四是用好三委五会“主阵地”。进一步强化村“三委”治理功能,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孝老敬亲会、环境保洁会、民事调解会、道德说教会等“五个理事会”的作用,全153个行政村全覆盖成立了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乡村治理方式,建立“五包五带+双挂钩”机制、重大矛盾纠纷“六个一”包案责任等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曝光形成舆论压力。

三、围绕乡风治理“和谐”,以“五个坚持”构建五治融合。一是坚持以“自治”强基。探索成立乡贤文化理事会、评选“四德”乡贤人物,充分发挥“五会”作用,搭建群众参与平台,通过乡贤论事群众说事的自治方式,妥善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立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50余次。二是坚持以“法治”夯基。落实矛盾纠纷“五级九天”排查化解机制,以“民事直通车”为载体,深度融合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县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100%全覆盖。三是坚持以“德治”教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充分发挥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平台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坚持以“智治”支撑。积极推进“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业务联网办理全覆盖,依托“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平安甘肃”等平台,有效推动“互联网+基层治理”信息精细化管理,着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建设纵深发展。

四、围绕生产发展“和顺”,以“四个着力”创造幸福生活。一是着力在“守底线”上下功夫。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采取常态化走访、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集中排查相结合等方式,逐村逐户了解农户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发展模式,进一步落实完善“一键报贫”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因人因户精准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目前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4户71人,做到户内情况清楚、症结分析透彻、清单建立及时、问题解决持续跟进坚决守住不发生一户一人返贫底线。二是着力在“谋产业”上下功夫。继续保持“三农”工作关键指标和畜牧业增长目标不变,积极谋划将60%以上的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全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三是着力在“强集体”上下功夫。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和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本运营型、资产盘活型、光伏绿色型、抱团发展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速提质发展。四是着力在“惠民生”上下功夫。继续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创新推出“巾帼服务、特困照料”等特色行动,开展关爱服务245件,投入各类物资折价23.69万元,推动为民办实事取得新成效。


终审:刘洪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