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公里养殖长廊点亮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
庆城县东川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山川塬兼有,地广人稀、水源充足,发展草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产业覆盖面、群众致富面,促使养殖产业由“盆景”式向“风景”式转变,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资源条件和分布现状的基础上,精确实施了十公里养殖示范长廊工程,点亮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
“135”规划把贫困户布置在快车道上。整合专项扶贫、残疾人养殖棚圈建设、科技示范引领等项目,以打庆公路为轴线,辐射东西二塬7个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十公里养殖长廊“135”建设规划(发展规模养殖户1000户,每户年羊只存栏达到30只以上,带动实现5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在建设中,通过采取改造旧庄窑洞、新建屋面厦房的方式,现已建成了标准化棚圈460座(按每户1500——2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补助),其中贫困户发展舍饲养殖260户,先后调购优质小尾寒羊、肉牛等5000头(只),成立了养殖合作社15个,新建规模养殖场10个,种植饲草2万亩,协调办理贷款1400万元。
“1+30”模式让贫困户搭乘在致富便车上。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1+20”(一个合作社带动30个农户发展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与周边农户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共同发展舍饲养殖,实现了合作社与贫困户双赢。在发展前期,合作社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一次向农户投羊5只(其中公羊1只,母羊4只),由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服务,农户负责养殖繁育,羊出栏后由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集中育肥,订单销售。发展后期,采取“投母还羔”的方式,合作社每年向农户免费投放基础母羊1只,两年内农户向合作社交回3个月以上的母羔羊2只,合作社集中养殖后,将一部分继续投放到农户,实现滚动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十公里养殖长廊建设,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的技术难题,拓宽了销售途径,找到了致富门路。老年丧子的刘学恭,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仅靠几亩薄田度日,十公里养殖长廊实施以后,他积极盖棚圈、搞养殖,现如今的刘老汉已是四里八乡的养羊高手,羊只存栏40余只,年底收入将突破5万元。刘学恭只是十公里养殖长廊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建设十公里养殖长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径将越来越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