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强化“四种导向” 纵深推进精准扶贫
庆城县以践行“三严三实”为抓手,围绕2016年全县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强化“四个导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突出问题导向,明晰思路定任务。围绕省、市“1+17”和“1+20”精准扶贫方案,由县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全县51个贫困村,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形成了内容全面、分析透彻、对策明确的调研报告,在全面摸清贫困底子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了道路畅通、安全饮水、易地搬迁等20个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两年集中攻坚,全县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67元以上,减少贫困人口3.2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在3.5%以下,确保2016年整体脱贫,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乡镇,将任务逐条逐块分解到村组和农户,确保了精准扶贫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突出需求导向,综合施策强措施。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前提,在对贫困村水、电、路、田、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因学、因病、因婚、因房致贫情况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方式,推行“531”稳定脱贫工作模式,把基础配套、产业培育、资金支持和增收措施,全面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在贫困村,“5”就是由政府引导推动,衔接项目支持,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重点实施道路畅通、安全饮水、农电提升、农田改造和危房危窑改造“五大工程”;“3”就是“三个合作组织”,即至少发展2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和1个资金互助协会;“1”就是围绕苹果、瓜菜、草畜、苗林和文化产业,至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在贫困户,“5”就是“五亩增收保障”,根据市场效益和自然禀赋,每个贫困户每年种植5亩以上全膜玉米。“3”指“三项脱贫措施”,山川塬分类推进,在山区,户均栽植3亩苹果园或养30只羊、种30亩饲草;在塬区,户均发展3亩标准化果园;在川区,户均发展3栋蔬菜大棚。“1”就是“一笔劳务收入”,每个贫困户年均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各乡镇也在细化实化“531”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241”模式、“四个一”到户帮扶机制等一系列扶贫措施,为精准扶贫探索了路径,找到了抓手。
突出效率导向,统筹推进促成效。扶贫成效主要体现在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和群众的满意度上。因此,庆城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县级财政先后两次为精准扶贫研究支出预算1.1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窑)房改造等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贷款2亿元,主要用于异地搬迁等精准扶贫基础建设。同时,积极衔接争取,整合通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窑)房改造、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等各类项目资金7.49亿元,全部安排到贫困村、贫困户,用于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公共服务、培育致富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三季度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4.8元,同比增长11.9%;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98.9元,比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5元净增1178.4元,增长46.8%,年底可实现既定的5583户21806人稳定脱贫目标。
突出发展导向,紧密协作聚合力。将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确定45名县级领导、121个县直部门、3700多名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整合乡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专干、大学生村官等力量,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模式,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力量全覆盖,确保了帮扶工作常态、长效化。干部在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指导员、项目实施协调员、政策法律宣传员、农民群众服务员和资金使用监督员的同时,积极进村入户疏导情绪,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脱贫需求,科学制定脱贫计划,合理确定致富产业,并积极衔接争取项目资金,指导村“两委”班子落实脱贫措施,助推精准扶贫纵深推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