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建立六项机制承载精准扶贫六个精准
2015年以来,庆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紧扣2016年全县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以“531”脱贫模式为引领,探索建立了六项机制,为实现“六个精准”目标发挥了载体作用,举全县之力挂图作战,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是建立“四定四审”识别机制,实现对象精准。把精准识别作为“六个精准”的前提,建立了入户调查、民主评选、乡村公示、县级告示的建档立卡“四定”工作机制,做到了识别精准、建档规范、动态管理。2013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5.31万人。2014年底,3个贫困村、3154户贫困户、1.2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现有贫困村48个、贫困户10118户、贫困人口40310人,贫困发生率为16.83%。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和管理阶段,建立了村级初审、乡镇复审、部门联审、扶贫办审核备案的“四审”工作机制,确保了数据真实准确。大数据平台显示,2015年全县实现18个贫困村和5583个贫困户、21806人脱贫,贫困面将下降到7.71%。
二是建立“三个明确”管理机制,实现了目标精准。对照贫困村、贫困户减贫指标要求,研究制定了庆城县贫困村22项、贫困户12项脱贫标准,做到了脱贫标准明确。紧盯2014年底贫困人口,确定2015—2016年为集中攻坚阶段,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01%以下,全县整体脱贫;2017—202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基本完成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做到了阶段任务明确。根据各贫困村发展基础和贫困状况,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确定2015年脱贫18个贫困村、2016年脱贫30个贫困村,做到了脱贫时序明确。
三是建立了“五汇六聚”建设机制,实现内容精准。充分体现“洼地效应”,建立了水、电、路、房、田五大工程向贫困村贫困户汇流和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村容村貌整治六项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汇聚的“五汇六聚”机制,补齐了发展短板,夯实了脱贫基础。五大工程方面,新修通村公路29条150公里,通组道路177公里,年底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新打小电井844处、新建水窖343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铺设管线20公里,解决了9562人的安全饮水;新修梯田3.8万亩;改造自然村农电网589公里,解决了3.3万人的用电困难;实施危房改造2100户、易地扶贫搬迁90户。六项服务方面,新建、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乡村舞台53个、农民文化广场3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处、村级幼儿园16所、卫生室13个,对全县60岁以上参合农民进行免费体检。开展农村环境“十乱”整治行动,新建垃圾填埋场172个,安置垃圾仓179个、垃圾箱1682个,成立乡、村两级环卫队144个,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庄绿化等工程,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建立“五轮驱动”帮扶机制,实现方式精准。建立了能人带动、金融支撑、产业扶持、示范引领、社会救助“五轮驱动”机制,帮扶成效显著。扶持致富能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和参与务工获得收益,用企业、合作社的“大手”拉起了贫困户的“小手”。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庆城加快扶贫开发的意见》,成立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53个,互助资金协会41个。认真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创新推出邮政储蓄产业扶贫贷款、农行“四融”平台信贷、村镇银行“果真好”等精准扶贫贷款新产品,为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2亿元,占扶贫贷款的39.8%,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扶持新栽果树2.8万亩,培育苗林15.8万亩,新增设施瓜菜1200多亩,发展专业养殖场(小区)35个、规模养殖户3120个,使产业扶贫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县苹果试验示范站的技术优势,支持当地产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引领贫困户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振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呈现出了星系状的产业布局。持续推进城乡低保、“雨露计划”、临时救助等保障体系建设,妥善解决了无劳动力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员的生活困难,兜住特殊困难群体的收入底线。
五是建立“三明三清”导向机制,实现考核精准。注重发挥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了目标明时限清的精准评估机制、职责明任务清的任务落实机制、激励明惩戒清的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实行周总结、月督查、季通报,做到了督查促进,明确了考核目标,细化了目标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采取定期不定期、定点不定点、明查与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乡镇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按期完不成任务的及时调整,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得力的严格问责,以精准的评估、鲜明的导向、严格的惩戒激励全县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六是建立“五抓五促”责任机制,实现保障精准。建立了抓领导促落实、抓人力促提升、抓财力促活力、抓支部促精度、抓作风促落实的“五抓五促”工作机制,靠实了工作责任,发挥了各方作用,提升了工作效能。实行县委常委牵头、县级领导包抓、县直部门帮联、联户干部帮扶,实现了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制定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制度,每季度对推动工作不力的乡镇党政一把手进行约谈,实行责任倒逼,促进任务落实。为51个贫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成立了驻村工作队,全县153个村全部配备了扶贫专干,并将双联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党建工作队、矛盾排查队“四队合一”,整合了队伍,加强了力量。整合通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窑)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7.49亿元,县财政安排1.15亿元,银行贷款2亿元,集中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等建设。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互促共建,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把政治素质好、服务群众热情高、致富带动能力强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里“挑大梁”,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强了扶贫力量,保证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