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版
  • 无障碍
  • 政务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庆城动态>详细内容

野百合也有春天

来源:庆城县委宣传部 作者:姜宏涛 发布时间:2015-10-14 15:04:14 浏览次数: 【字体:

  墨香流溢、裙彩飞舞、歌声飘香、书声嘹亮……这不是城市里的贵族校园,也不是社区居民的文化节日,这是庆城县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常的课堂活动。自2011年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由有及佳,目前已建成7所,近千名农村孩子从中受益。如今,少年宫已不再只是城里孩子的“专利”,山谷里寂寞角落里的“野百合”终于有机会放飞自己小小的梦想。

 

  农村孩子的精神家园

  开学伊始,庆城县兰香小学的同学们来到学校少年宫,选择各自感兴趣的兴趣小组。自2011年学校建成乡村少年宫以来,相继成立了舞蹈、书法、美术、十字绣、象棋等学生活动小组,并聘有专门的教师带领,节假日向社会开放,让农村孩子也能受到高水平艺术熏陶。

  亲历少年宫成长建设的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依靠教师和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村孩子在少年宫里学习一分钱也不用花。”

  据介绍,兰香小学虽然规模较小,但少年宫建设前景开阔。2014年,该校依照《甘肃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办法》接收运转补助经费5万元,目前183名学生全部参加少年宫的各类兴趣活动。


  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关键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在庆城县赤城初中,优质的设备配置,良好的活动条件,花样繁多的艺术活动,频频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艺术素养得到了全面发展。

  今年以来,周一至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赤城初中锣鼓声、笛子声、葫芦丝声、电子琴声、歌声汇成了“交响乐”,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练武术,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种场景在赤城初中成为常态。去年在市文明办的帮助下,赤城初中和白马小学响应关于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倡议,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成为第四批获得“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的学校。

  在采访中,赤城初中邢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少年宫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的传统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把爱国热情体现到爱家乡、爱集体、爱家人中来。”

  自2014年开始,县文明办、教育局倡导组织各学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内容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演唱比赛、“我们的节日”诵读展演等活动,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养成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本土地域特色亮点频现

  少年宫建起来了,能否吸引学生参加是关键。庆城县各乡村少年宫根据各自地域特点,探索加入更多本土元素,可谓“一宫一品”而又各具特色。

  在高塬小学,学校少年宫结合本土文化,聘请民间艺人打造十字绣特色创意活动;在贾桥小学,学校以书法名家张改琴的故乡为文化底牌,聘请当地书法有造诣的民间圣手来校任课,墨香校园氛围浓厚。在白马小学少年宫美术兴趣室里,孩子们绘成的一幅幅素描、水彩画跃然纸上;趣味活动室里,孩子们对弈棋盘一较高下;手工制作室里,各式各样的十字绣作品神奇地绽放……乡村学校少年宫总是一片欢声笑语,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据庆城县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县内乡村学校少年宫逐渐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及孩子们心灵成长的乐土,有效解决了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匮乏、课外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留守儿童”失管失教等问题,推动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赢得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