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苹果果真好的“科技密码”(二)
——庆阳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地合作发展苹果产业探析
尝试
用科学来说话,以示范来引领。
建站之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专家团队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围绕甘肃庆阳苹果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为出发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及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工作。
以往,庆阳苹果乔化栽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一年栽树五年结果,七八年才能受益,生产周期长,这期间如果果园的管理跟不上,最后可能就没有效益,所以农民建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有的成龄结果园普遍存在“郁闭”问题,突出表现为树密、枝密、果密,导致管理成本增大,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益下降,与“省力化、优质化”的现代栽培技术要求不相适应。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传统的苹果树栽培模式,通过应用以间伐降株、疏枝改形、沃土壮树为重点的老果园改造技术,以及大面积推广旱地矮化苹果高效栽培模式,引导当地果农转变生产观念,提升生产技术和水平。”高华说。
然而,间伐降株这个看似简单却能让果园提质增效的措施,在当时推广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好好的一棵树,挂了十几年的果子,现在却要砍掉,树都没了产量能上去吗?”不少果农对这项技术措施的效果心存疑虑。
庆城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徐巨涛告诉记者,当地果农的传统观念认为,果树多产量就好,产量好卖的就多,卖的多挣得多。但是现在,通过间伐降株等技术对老果园进行改造之后,给果农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越挖效益越好,卖的钱越多。”
庆城县赤城镇新庄村果农李希恒的果园没有间伐前,每亩最高收入7000元。现在,他的园子已经实施了两次间伐,第一次,园内果树减掉了一半,每亩最高收入3万元;第二次,每亩只留下15到16棵,但是最高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管的树少了,投资成本就低了,间伐后机械可以入园,劳动力成本也降下来了。果园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过去我们的果农只知道栽树不知道如何管理,现在观念都转变了,有质量才有效益。”徐巨涛说。
“一年栽树、三年结果、五年丰产”的旱地矮化苹果高效栽培模式逐渐代替传统乔化栽培模式,加速了庆阳苹果产业进入“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阶段。
以庆城县为例,全县苹果树栽植面积由2012年的21.5万亩发展到43万亩,其中,建成山地乔化示范园8万余亩,推广旱地矮砧密植建园10万亩,老果园提质增效间伐改造9万亩。苹果产量由9.6万吨增至20万吨,产值由2.38亿元增至9亿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