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五清一核”确保扶贫精准到户
庆城县按照省委“六个精准”要求和“1+17”精准扶贫方案,围绕水、电、路、田、房和致贫返贫的具体问题,对全县农村低保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提出了具体翔实的保障措施和解决办法,做到了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确保了扶贫精准到户到人。
一是做到了“底数清”。由5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组建核查评估队,对贫困户家庭状况、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情况进行核算登记,精准识别贫困户10134户4.03万人,完善了建档立卡档案资料;由水务、电力、交通、国土、住建、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负责,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双联干部组成专题调研工作组,对所有贫困村进行逐村入户调研,形成了水、电、路、田、房和因学、因病、因婚致贫等8个大类的调研报告,其中,5.5万人存在安全饮水问题,90多个自然村不通动力电,31个村不通班车,137个村民小组未通砂砾路,因病、因婚、因学、因房返贫分别占到14.8%、5.6%、4.8%和7.2%,进一步摸清了贫困的底子。
二是做到了“问题清”。一是因学致贫。主要集中在供读高中生、大学生上学的家庭,约占全县农村家庭的30%,因在校学习致贫555户,其中因供读大学生致贫家庭436户。二是因病致贫。51个贫困村中有1046名患病群众年均花费达到1450万元,实际报销费用480万元,自负部分870万元,报销比例不到一半,远远超出了家庭经济负担。三是因婚、因房致贫。51个贫困村因婚事支出平均在30—32万元之间,建房平均花费在15—17万元左右,而贫困村群众户均年收入在1—1.2万元,大部分家庭因婚事和建房负债,少则10多万,多则20—30万元。四是缺资金、缺技术致贫。贫困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普遍没有增收产业或由于管理技术跟进不足,导致增收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缺资金、缺技术分别占到贫困群众的28.1%、39.5%。根据贫困群众致贫返贫原因,按照因学、因病、因婚、因房等类别划分,逐户建立问题台账,讨论确定脱贫门路和致富产业,明确了帮扶思路和主动方向。
三是做到了“对策清”。全面推行贫困户“531”稳定脱贫工作模式,即在每个贫困户推广种植5亩以上全膜玉米,并根据山、川、塬立地条件,山区群众户均栽植3亩山地苹果或养殖30只基础母羊、种植30亩饲草,塬区群众户均发展3亩标准化果园,川区群众户均扶持发展3栋蔬菜大棚;同时,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务工,实现年均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经综合测算分析,仅全膜玉米和劳务输出两项,人均纯收入就能达到4000元以上,可实现2016年稳定脱贫、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
四是做到了“责任清”。严格落实干部“包村到户三个六”工作机制(六包、六专、六必须:每名领导干部包抓一方面工作,包联一个村,包建一个项目,包推一个产业,包调一个遗留问题,包带一个工作小组;在每个村成立便民工作组,由一名科级干部带队,设党政综合、计生、民政、社保、综治、信访6名专职干事,驻村开展工作;必须强化村级干部队伍管理、必须强化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必须强化为民服务双公开双评议,每个村必须实施一个民生项目、必须创建一个产业示范点、必须要有集体经济收入),为51个贫困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并将扶贫工作队、双联工作队、党建工作队、矛盾排查队“四队合一”,组建驻村帮扶工作组,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确保了帮联工作“长流水”“不断线”。
五是做到了“任务清”。紧扣2016年整体脱贫、2020年实现小康的目标,全面推行县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责任制,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思路,将群众需求和扶贫任务分解到乡镇、到村、到人,全面推行贫困户年度脱贫计划和致富规划“图表上墙”,列出帮扶工作清单,明确完成时间节点,一项一项扣进度,一项一项抓考核,一项一项促成效,确保2015年脱贫1.15万人、2016年脱贫1.5万人,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
六是全面核查农村低保。制定出台《庆城县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对农村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入户核查,按照“3+1”综合测评办法,精准确定保障对象。同时,将农村低保一类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年2952元提高到3300元,将二类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年2304元提高到2808元,确保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实现政策性脱贫。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