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绿满城——庆城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夏日傍晚,漫步马莲河畔,奇丽美妙。河面浩淼,水平如镜。河岸两边,风景如画。约好友三五,漫步其中,不亦乐乎。
行走周祖陵,四月人间。宁静安谧,绿树掩映。田间小道,潺潺流水。陇东民俗,农家乐园。携家中老幼,田园采摘,此乃幸事。
不论马莲河,周祖陵,还是庆州古城,还是南门广场,还是......都是铸就生态文明“庆城风景”的靓丽名片。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俯瞰庆城,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间,高低起伏的青翠,错落有致的景观树,“绘”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使得庆城“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绿意盎然,魅力无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庆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用可持续的“生态绿”换取更加长久的“天空蓝”。坚持不懈实施荒山绿化,整治马莲河、环江河、柔远河等,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山、水、城、人四位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正逐步显现。
如今,绿色已成为庆城发展“主色调”,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是庆城人的共同感受。
全力以赴 守护一片“庆城蓝”
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良好的环境,是每一个庆城人的心愿。
入夏以来,庆城县傍晚频频出现的彩虹,让市民惊喜不已。5月21日下午,城区天空出现难得一见的“彩虹”,市民纷纷驻足,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一幕。大家在惊喜之余,也表示庆城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
“庆城的环境特别好,空气很清新,天也很蓝,生活在这个城市一定很舒心”说起如今的生活环境,市民张丽琴赞叹不已。
庆城位于甘肃东部,是个低平缺口,春秋季易受西北沙尘暴的影响,冬季寒冷漫长。面对客观不利因素,这两年,庆阳市生态环境局庆城分局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不讲客观讲主观,不靠刮风靠作风,紧紧围绕空气质量改善,逐一解决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扬尘、农作物秸秆焚烧、燃煤及餐饮油烟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大气环境突出问题,争取每一天空气优良,争取PM10、PM2.5每一微克的下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全年整治“散乱污”企业22家,治理燃煤小锅炉35台,改造清洁取暖1647户,抽检煤质30批次,整改扬尘污染企业15家,罚款20余万元,查处违规渣土车47辆,行政处罚11900元,取缔煤炭经营散户5家,立案4起,罚款1.4万元,取消不规范煤炭网点5户,整治储售煤场35户,城区餐饮业清洁综合改造率达89.6%,城区道路湿法清扫率提升到50%,通过部门合力,管治同步,空气质量全年稳定达标。
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整治,庆城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庆城蓝”频频出现,碧空如洗,空气清新。
铁腕治理 让一江碧水长流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蜿蜒千里的美丽马莲河是庆阳人的母亲河,哺育了庆阳人的成长。
五六年前,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马莲河庆城段水体纳污能力减弱,加之油田污染、工业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马莲河环境面临威胁。因此,守护马莲河将刻不容缓。
近年来,庆城县加大了对马莲河河道的保护治理力度,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共护一江碧水。
为了与国家AAAA级景区的周祖陵形成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庆城旅游形象,推动庆城旅游产业发展。自2016年开始,庆城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东河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护岸工程和水面工程2个子项目。新建柔远河护岸6.2公里,敷设管涵5处;实施马莲河护岸1.9公里,加高护岸3.5公里,岸顶防护墙4.1公里,敷设涵管5处。项目于2017年8月建成,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
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持河道治理,庆城县先后出台马莲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通过立法为生态环境划红线、立规矩;在全省率先实施河库长制,县、乡、村三级河库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建立了以县委书记、政府县长同时担任主河长的双河长制,县委副书记及两名政府副县长担任县级副河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河长,通过专项整治,全县河流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
今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县境内河流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今年春季,庆城县实施完成了马莲河流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在马莲河、环江河、柔远河两边主要栽植云杉、雪松、塔柏、刺柏等观景树木,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切实改善了岸线周边的乡村面貌。
“以前,河道形成以来,没有做过治理,周边的环境特别差,水质也差,有时来到这里转,闻到水质都有臭味,现在治理了,明显有好转,人来到这里转,感觉心情也好了,河岸两面山、水、草都比较绿,感觉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庆城县庆城镇药王洞村村民柴相年是土生土长的庆城人,说起这里变化万分感慨和欣慰。
2019年,全县上下聚力攻坚,狠抓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年召开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10余次,核查整治企地排污口38处,设置市、县监测断面9处,开展水质监测173批(次),勘界定标县乡水源地7个,安装水源保护围网5.51KM,新建水源地导流槽100米,应急池1座,退耕水源地耕地395.49亩,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狠抓整治 让城乡面貌更亮丽
在农村,庆城县紧扣“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内外兼修,全面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围绕“三个沿线”“三个连片”,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垃圾、秸秆禁烧,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开展农村水体面源污染整治,推进“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建立了涵盖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新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全县乡村面貌全面提升,形成产业兴、农民富、环境美、面貌新、管理好的美丽乡村格局。
“治理得好,不像以前地上到处都散落着垃圾,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空气也特别好,大伙都觉得很幸福。”谈到治理成效,白马铺镇三里店村张彩娥赞不绝口。
2019年以来,庆城县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16837万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创建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示范村24个,其中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投资5050万元,在县内山川塬地形特征各异的乡镇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10个;投资1691万元,开展了以“三清四改”和村庄“四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在城镇,庆城县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八大标志性战役为抓手,着力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开展城市扬尘、餐厨油烟、工业废气、禁燃禁放等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天气状况,增加机扫保洁和洒水喷雾频次,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建成17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县城环卫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试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污水管网改造升级,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县财政拨付污水站运维调试资金434.3万元,争取市级奖补资金183.6万元,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700万元,县污水厂提标改造项目按进度实施,驿马园区污水厂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逸居欣城、白马肖老庄、太白梁乡等污水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已建成的污水站全面投运;出台县城规划区建房管控办法,坚决拆彩钢棚和除违章违法建筑,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城区环境变得更靓更绿了。
绿满古城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今日的庆城大地,绿色成为那一抹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
走进庆城县玄马镇柏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随风摇曳绿树,一间间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步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近年来,庆城县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着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了种养一体化、有机种植、生产过程循环利用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围绕打造高效果品、特经作物、生态种养和农业服务业等特色农业产业链,该县培育了苹果、黄花菜、中药材、万寿菊、瓜菜等主导产业,建设了高产粮食、特色果蔬等标准化示范基地。2019年,全县累计栽植苹果树919亩,种植中药材1014.5亩、万寿菊12556亩、黄花菜498.1亩、白瓜籽4069亩,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用绿色谱写新篇章,一幅充满诗意、和谐生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庆城县按照“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的要求,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认真贯彻落实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的战略部署,全县再掀造林绿化新热潮。从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苗林结合培育109.6万亩,打造万亩以上示范点23个、5000亩以上示范点17个,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2.45%。同时,苗林产业发展从规划到施工,按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的原则,累计涉及贫困村42个,贫困户4210户,户均增加收入26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拿股金、收租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现在,村里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老两口除了种地的收入,每年还有2万多元打工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玄马镇柏树村村民刘玉德说,今后,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春天忙播种、夏天忙采摘、秋天忙收割、冬天忙挖藕,充实而快乐。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仗接着一仗打。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庆城县将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效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