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好名镇名村志(一)
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张正龙
(2021年8月12日)
一、中国名镇名村志编纂的基本情况
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通知精神,2015年、201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在国家层面分别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和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为规范这两个文化工程的实施,中指办又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制定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讨论稿)。截至2020年底,由中指办组织编纂的中国名镇志文化丛书共出版五批93部志书、中国名村志文化丛书共出版四批64部志书。
中国名镇志入选范围包括: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经济强镇
以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有产业特色、其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强镇为主要入选对象。
(三)其他特色镇
以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具有某方面特色的名镇为入选对象,如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中国特色小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镇等。作为某种文化、习俗发源地或传承地的镇,可酌情收录。
与镇同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如乡、街道、苏木、区公所等,可参照以上标准申报。
中国名村志入选范围包括: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经济强村
主要由农民日报社联合中央新闻媒体评定的中国十佳小康村、由全国村长论坛评定的全国经济百强村和省级权威组织评定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十强村为入选对象。
(三)其他特色村
以获得国家级、省级誉称号的具有某方面特色的村为入选对象,如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村、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等。作为某种文化、习俗发源地或传承地的村,可酌情收入。
与村同级别的基层区域单位,如社区、新村、嘎查等,可参照以上标准申报。
甘肃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榆中县青城镇、榆中县金崖镇
永登县连城镇、永登县红城镇
宕昌县哈达铺镇
古浪县大靖镇
临谭县新城镇
秦安县陇城镇
甘肃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西固区河口村
正宁县罗川村
静宁县继红村
麦积区胡家大庄村、麦积区街亭村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1个
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
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 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 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 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
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 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 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 民乐县民联镇东寨村 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个):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南龙镇马家庄村
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
平凉市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村
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街道村(朱家沟)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榆木庄村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北塬镇钱家村
敦煌市月牙泉镇杨家桥村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
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
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
庆阳市宁县瓦斜乡永吉村
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大红沟村
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
陇南市两当县杨店镇灵官村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电尕镇谢协村
张掖市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
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大水奓村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9个):
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
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
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
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顾家善村
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
庆阳市庆城县庆城镇药王洞村
酒泉市敦煌市月牙泉镇
陇南市康县长坝镇
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出版乡镇(街道)志52部,村(社区)志82部,正在编纂的乡镇(街道)志76部,村(社区)志42部。
二、编纂名镇名村志的重大意义
名镇名村志是重要的存史之书、辅政之书、教化之书,对于留住乡愁记忆、鉴古资今、弘扬社会主旋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一)编纂名镇名村志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举措
(二)编纂名镇名村志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编纂名镇名村志是发挥志书资政功能的重要途径
(四)编纂名镇名村志能够留住乡音乡愁、传承村落文化
三、编纂名镇名村志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修志原则
名镇名村志分别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会承担编写任务。承编单位要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通知精神,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社会广泛参与、县地方史志工作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的领导体制和编纂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资料征集和审查出版的相关规定,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 二)坚持开门修志原则
承编单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群众及在外人士参与修志的热情,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主动征求对修志工作的意见建议,形成社会各界关心修志、支持修志、参与修志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特色修志原则
各地应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名镇名村、革命历史名镇名村、旅游重点名镇名村及军事重镇、民族特色名镇、特色经济名镇等,对这些名镇名村志编纂开始启动工作。内容包括:基本镇(村)情、古镇(村)风貌、古镇(村)保护、旅游开发、风土民情、名镇名人、艺文、大事纪略、附录等要素,要突出地域特色,杜绝“千志一面”现象。
(四)坚持精品修志原则
编纂过程中应当充分收集当地自然人文、经济社会、乡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和其他微观资料,遵照《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借鉴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志丛书》《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丛书》规范要求来编纂。
四、名镇名村志编纂方法与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纂名镇名村志的三个维度:
地方志的维度——符合志书基本要求 社会学的维度——有第一手鲜活资料 读者群的维度——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编纂名镇名村志的五个要求:
篇目设计——彰显特色
体裁使用——突破传统
表现形式——图文并茂
记述内容——突出重点
记述方法——简洁明了
(一)篇目设计
1、基本要求:篇目设计的指导思想:突出“名”和“特”,凸显特色,张扬个性,留住记忆。舍普通,留名特,在反映特点中彰显个性;记名事、名物、名人,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可让读者对一地留下最深刻记忆。 舍一般,留重点,在反映重点中展示地情,不是面面俱到,重点内容不突出,隐没于一般。名镇名村志的篇目,要以《中国名镇志丛书参考篇目》《中国名村志丛书参考篇目》为参考。
中国名镇志丛书参考篇目
●序
●凡例
●地图(××镇在中国的位置图、××镇在××省的位置图、××镇行政区划图。)
●目录
●概述(概括性地介绍本镇的总体面貌、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名胜古迹、地域文化,突出名特。)
●基本镇情
建置区划
地名由来(记述地名产生及演变)
建置沿革(记述历代区划设置、隶属变化情况等,不要过多记述县以上行政区划变动)
辖区变迁(记述历代所辖区划调整、村庄社区简况等)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记述经纬度、四至八到、面积、区位特点等)
地质地貌(记述地质构造、地貌特点,丘陵、山脉、地质资源等)
水文水系(记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地下水等)
气候物候(记述气象要素、季节物候、灾害性天气等)
生物资源(记述珍稀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动植物保护现状等,但不要面面俱到;记述名称应标注学名和俗名)
人口民族
人口总量(记述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源流迁徙(记述人口来源、流动有关情况)
人口构成(记述性别、年龄、婚姻、家庭、民族构成情况)
姓氏构成(记述姓氏个数、主要姓氏、占比等情况)
镇域经济
经济总量与结构
产业经济
主要农作物产量
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简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概况)
居民生活(记述居民收入消费、社会保障、休闲娱乐等)
精神文明建设(记述道德模范、文明创建等情况)
镇村建设
镇区建设(记述镇区布局、功能区建设等)
基础设施(记述交通、水利、通信、市场等设施建设情况)
公用事业(记述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建设情况)
★文物古迹(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在全国或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文物胜迹可升格为类目。)
古遗址(记述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宫殿衙署遗址、祭祀遗址、寺庙遗址、窑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军事设施遗址、道路桥梁码头遗址等)
古墓葬(记述帝王陵寝、名人或者贵族墓等)
古建筑(记述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衙署官邸、学堂书院、驿站会馆、店铺作坊、牌坊影壁、亭台楼阙、寺观塔幢、苑囿园林、桥涵码头、堤坝渠堰、池塘井泉等)
石窟寺和石刻(记述石窟寺、石刻、岩画等)
馆藏文物(记述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情况)
★古镇保护(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记述古镇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古建筑保护等。)
古镇风貌
镇域布局(记述古镇格局、功能分区等情况)
景胜概览(记述古镇景观分布情况等)
保护规划(简要记述规划出台、编制情况、规划内容、规划完成情况,不收录规划文件全文)
总体规划(记述古镇保护的整体规划)
专项规划(记述针对古镇中某一具体保护对象的规划)
保护管理
管理模式(记述保护机构、保护区设置等情况)
保护措施(记述古建维修、环境整治等情况)
★特色经济(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经济名镇、其他特色镇,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过程、支柱产业、全国地位,历史上有影响的商贸行业、老字号、集市贸易、商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特色产业等。以单一产业闻名的镇可以此产业设置类目。若特色经济不足以作为类目,则归入基本镇情类目镇域经济部分记述)
特色产业(记述域内特色产业、行业有关情况)
产业园区(记述域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商业街区有关情况)
企业、品牌(记述区域内著名品牌、商标、骨干企业、老字号等情况,记述时要避免广告嫌疑)
★特色文化(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地域性特色文化名镇。如宗教、民间信仰、音乐、戏剧、技艺、碑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若特色文化不足以作为类目,则归入风土民情类目民间文艺部分记述,以戏剧为例)
地方剧种
历史渊源(记述剧种的发源、传入等)
发展现状(记述剧种从业人数、影响等)
剧种特色
唱腔声调(记述剧种演唱特点、表现方式等)
舞台美工(记述剧种服饰、舞台、美工等情况)
经典剧目
名家名角
历代名家(记述历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情况)
当代传承(记述当代著名表演者概况)
保护发扬
保护工作(记述剧种保护的措施等)
演出活动(记述剧种演出活动的有关情况)
★红色名镇(非必设类目,记述中国共产党在本镇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的有关内容。具体条目根据实际内容设置,以下为举例,总篇幅要适当控制)
组织机构
中共党组织
苏维埃政权
武装组织
军事活动
苏区概况(记述红色革命根据地建设有关内容)
红色史迹
XX旧址(记述某革命机构、重大革命事件、重大革命活动旧址有关内容)
保护管理(记述红色旧址的保护管理有关内容)
★旅游名胜(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
旅游景观
景区景点
旅游线路
旅游节庆
文化节日
特色赛事
仪式活动
旅游服务
配套设施(记述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配套设施情况)
服务单位(记述导游、旅游服务中心、旅行社等服务单位情况)
●风土民情
生产习俗(记述特有的农业民俗、牧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养殖民俗、手工业民俗、服务业民俗、江湖习俗等。)
生活习俗(记述特有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生活禁忌等习俗,需避免与居民生活内容重复)
庙会集场
岁时节俗
体育游艺
民间游艺(记述舞狮、花灯、龙舟等特色民间游艺活动情况,简要记述类型、表演特色等内容)
传统体育(记述传统武术等当地特色体育活动情况)
民间礼仪(记述特有的婚嫁、生育、寿庆、丧葬、建房、社交礼仪有关情况)
民间文艺(记述本地特有的地方剧种、民间舞蹈、器乐演奏等情况)
美食小吃(记述本地特有的名点小吃、菜肴等)
土特名产(记述当地农副产品、畜禽水产、中药、食品、工艺美术品、纺织品、服装鞋帽、日用品、观赏动物等特色物产)
方言俗语
方言(记述语音、词汇、语法等)
俗语(记述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等)
★名门望族(非必设类目,记述本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历史悠久且声望很高的某个家族)
家世渊源
迁徙脉络
郡望堂号
字辈排行
代表人物(记述家族代表人物生平事略、主要成就)
家训家规
家风
耕读传家
崇德尚实
和睦友邻
社会影响
主要影响(记述家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等)
研究状况(记述对家族的研究及主要成果)
●人物
人物传略(记述本籍已故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生不立传,按卒年排序)
名人履痕(以事系人,简介著名人物在本镇的活动)
人物表(收录革命烈士、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
●大事纪略(立足全国,选取对本镇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事一条;采用纪事本末体完整记述人物、时间、地点、时间、因果,要素齐全;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条,每条200字左右。)
★附录
文献辑录(收录对本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件、规划、文献,名镇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专题调研报告,篇幅过长者可节录)
艺文目录(收录歌咏本地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本籍人士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公开出版的文献书目,不收录原文,著录要素为著述名称、卷数、作者籍贯、版本、收藏信息等)
●主要参考文献
●编纂始末
说明:
1. 标“●”号者为必设篇目,标“★”号者为自选篇目。
2.标“●”号者必设篇目标题,原则上为指定标题,其他篇目标题可根据本镇特色,提炼能突出本镇文化气息的标题,但不要太过于文学化。
3.在确保志体前提下,各镇志在篇目设置、体例体裁方面可进行适当创新,重点突出“名”与“特”。
4.各类目前设无题小序,用以概括本类目的总体面貌和特点,增强志书整体性、可读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