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名人
岐 伯 北地人。上古名医。精通医术脉理,曾和黄帝论医,为医学之祖。后经秦汉医学家继承整理,总结了岐黄以及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汇集成书,取名《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即源于此。据史书记载,岐伯系黄帝臣,又为黄帝师。他明察哲理,才智过人,通过分析和诊断疾病,论述治国为政的道理,辅助黄帝灭了蚩尤,败炎帝,定居中原。岐伯不但是医学的奠基者,而且是一位博学家。林亿《素问补注》称:“在昔黄帝……乃与岐伯,上穹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民。”《资治通鉴》又载:“黄帝命岐伯作铙钹、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因其多才多艺和对人类的贡献,后世尊为“天师”。旧时在庆阳城南嘉会门外建有岐伯庙,以示怀念。
不 窋 周王朝始祖后稷(弃)的儿子。相传弃为尧舜时代主管种稷和麦的农官,号称后稷。后稷死后,子不窋立,继任夏后氏农官。此时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到夏后太康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由于太康耽玩狩猎,放弃农耕,致使稷禾荒芜,政事日衰。不窋失官,由邰(今陕西武功县)迁居戎狄之间(即今甘肃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并渐筑不窋城(即今庆阳县县城)。不窋死后,葬于庆阳城东帽盒山巅(俗称帽盒山为“周老王山”,后讹传称为“周赧王山”),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庆阳知府何岩立碑,书“周祖不窋氏陵”,今墓址犹存。庆阳城垣东有不窋养鹅处,后人饮水思源,建有“鹅池洞”。城北旧时为“皇城’,系周族南迁,为纪念先祖不窋,一年小祭,三年大祭,届时,不是皇帝亲临,即派大臣前来祭奠。据北关宋代所建兴教寺铜像衣襟铸字云:“周禘行宫遗址”。
公 刘 不窋孙。公刘在庆阳继承祖业,改革戎狄旧俗,垦荒种地,发展农业。并渡沮水、漆水(《诗·毛传》:“漆沮岐周之二水也”,即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沮水)、渭水,伐木运回部落。使“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史记·周本纪》)。夏桀二十二年,公刘部落迁居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仍以农耕为本,使部落逐渐兴盛。公刘造福庆阳,人们服畴食德,尊为神灵,在温泉建有公刘殿(俗呼“老公殿,”)。每岁三月十八日,古庙盛会,顶礼朝拜者络绎不绝。
李 息 西汉北地郁郅(今庆阳县)人。武帝(刘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任材官将军,屯兵马邑(今山西朔县)。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讨伐代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迎战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境)。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同车骑将军出右北平,大破匈奴右贤王,武帝赐息大将军。后会同护军都尉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屡抗匈奴,功封关内侯。(参见《汉书》卷五十五《李息传》)。
公孙敖 西汉北地义渠人。少事景帝。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以骑将军拥兵代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同大将军卫青出击云中,战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秦时河南失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同霍去病将军深入北地2000余里,打退匈奴的进犯。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构筑塞外受降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率步骑4万往征雁门,控制河套地区,功封合骑侯。(参见《汉书》卷五十五《公孙敖传》)
公孙贺 字子叔,西汉北地义渠人,为昆邪孙。少年从军,屡立战功,武帝继位,官至太仆。公孙贺系卫皇后姊夫,由是得宠。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轻车将军镇守马邑,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出兵云中,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又同大将卫青抗击匈奴,功封南123侯。后以左将军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兵败失侯。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代石庆为丞相,封为葛绎侯。其时朝内矛盾尖锐,石庆前三任丞相都相继坐事陨命。公孙贺余悸未消,不肯受印,顿泣道:“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武帝深为感动,遂命“扶起”。贺执意跪地,武帝退去,贺无奈,只得默认。其子公孙敬声,代贺为太仆,敬声附势卫皇后,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征和年间擅用军晌,案发下狱。此时,朝廷诏令追捕阳陵罪臣朱安世,迟迟不获,武帝求之甚急,公孙贺遂自荐抓获朱安世,以赎子罪,武帝允诺。即逮朱归案,朱乃京师有名侠客,遂在狱中上书,状告敬声与杨石公主私通,并唆使巫人诅咒圣上罪,事连公孙贺,遂下狱。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春正月,与子同死狱中,祸及家族。公孙贺死后葬于庆阳城东南秋林塬。(参见《汉书》卷六十六《公孙贺传》)
傅介子 西汉北地义渠人。自幼酷爱读书,时匈奴屡犯边境,虏掠人畜、财物,介子对此极为愤慨。年十四,决心弃文习武,逐鹿疆场。一日,弃觚(酒器)叹道:“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遂从军。昭帝(刘弗陵)元凤年间,介子以骏马监出使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奉命诘查楼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淖尔西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谋杀汉吏、虏掠人畜罪,据理交涉,王服,还朝。然而介子深知楼兰不灭,边境不宁,总觉心患未除,于是以赏赐为名,携黄金锦绣再度出使西域。楼兰王介意不近,介子无奈返回,抵达边界时,却故亮行箧,戍卒回报楼兰王。王贪汉物,遂准介子进宫,以便商榷。当楼兰王应邀入帐,赴宴时,介子趁机杀死楼兰王,从此边境平安无事。昭帝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卒,葬于庆阳城西原石马123。明正德中,游击将军张桓立碑敬题:“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墓”。(参见《汉书》卷七十《傅介子传》)
甘延寿 字君况,西汉北地郁郅(今庆阳县)人。善骑射,参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良家子弟组成的羽林军,为皇帝护卫。后任辽东太守。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出使西域都护,与副校尉陈汤镇守乌垒城。其时匈奴郅支单于以大国自居,屡犯乌孙,干扰朝廷,侮辱汉使,延寿义愤填膺,拥步骑4万,兵分南北两路,向郅支单于发起进攻。由于得到西域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的支持,斩其帅,速获全胜。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或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离任返回内地。元帝加封延寿为义成侯。(参见《汉书》卷七十《甘延寿传》)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生。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泰州知州张纶从其议,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延州,范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四月,移知庆州(治安化,今庆阳城),兼任陕西四路沿边招讨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共御西夏。范仲淹到任,即奏行边,和解各民族间的积怨,曾与元昊暗中有过勾结的酋长600余人,受其感召,自是臣服。范仲淹还把团结沿边部族,筑垒防御同改革北宋军事体制结合起来。他将州兵分而教之,改变了以往御攻时,官卑兵少者先出战及兵将不相习的弊病,选拔了一批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及有功的军官;召募沿边蕃汉弓箭手,配制武器和土地,且耕且战,亦兵亦农;还在环庆、泾原边关修筑大顺、白豹、金汤、柔远、平戎、凤川、二将、上寨、怀安、东谷、元城、骆驼、黑水、太白、子午、细腰、葫芦、旧站、承平等城堡、寨垒及42座烽火台,并在柔远寨设制“巡检司”。每座城堡树旗5面、驻兵20人,备甲、械、手把统、火药、焰硝、火线等从而形成了城堡寨墩相互应的战略防御体系,扭转了庆州东北防务的被动局面。同时,还修筑了业乐城(今华池悦乐),选将戍守,安置熟羌,进一步加强了边防建设。范仲淹知庆州,重用人才,选拔有识之士。同时,他出巡羌人族帐,抚慰各少数民族首领,平怨取信,“由是属羌皆乐为用”。范仲淹还在边民和驻军中建立了联络通报制度,“有急则举隧,介马以待”,又开展持久的民众习武活动,使“吏农工商,无不乐射”。范仲淹知庆州,辛勤笔耕。著有《攻守议》、《再议攻守》、《答赵元昊书》等疏文及一些碑文。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六月,仲淹上书所言:明黜陟、抑侥悻、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件事,仁宗悉用其说。同年秋,仲淹北巡大顺军事重镇,作《渔家傲》数阙,颇述守边之劳苦(见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守边数年,军纪严明,兵民团结,羌汉同心,军威大震。时人称: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羌人呼仲淹为,龙图老子”(因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故有此说),夏人畏惧不敢犯其境,谓范“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赵元昊此时只好主动言和,宋夏之争告一段落。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改知邠州。不久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仲淹离任后,“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祀之”。在任参知政事期间,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遭保守派反对,不能实现。他亦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享年63岁。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庆州百姓为颂扬仲淹守边功绩,知州周沆在府城敬立“范文正公祠堂”,供万民朝拜,世代仰念。当年,安化城东的“范公旧宅”被誉为庆阳府的一大胜景,在明清兴盛一时。
王 庶 字子尚,南宋庆阳人、少刻苦好学。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进士,出任泾州保定知县、怀德军通判,后为陕西运判兼制盐事。高宗(赵构)即位,升龙图阁、鄜延路经略使兼延安知府。因屡立战功,晋升为集英殿修撰,龙图阁待制,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时金兵大举入犯中原,王庶拥兵冯翊,据险镇守。金兵占领晋宁、丹州、进攻潼关,威逼秦、陇。王庶传檄,会师讨伐。金兵围攻鄜延府,王庶虽奋力阻击,终因泾原统制曲端拒不受命,致鄜延陷落。曲端借机夺去王庶节制帅印,并谋杀王庶未遂。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王庶任兴元知府、湖北安抚使,招募和训练抗金义兵数万,并上书高宗,提出力保江南,迁都荆州的建议.深得高宗赏识,诏赐显漠阁待制、荆南知府、湖北经略安抚使。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月,王庶为兵部侍郎,上疏极言秦、蜀利害,遂迁本部尚书,拜枢密副使。后朝廷派重臣行边,遂命王庶措置江、淮防务。其时秦桧执政,对金屈辱求利,王庶七次上疏反对,并请杀金使乌陵思谋。金再派萧通古要挟割地,还梓宫,归太后。王庶道:“和议之事,臣所不知”。乞求免官,后以资政尽学士出知潭州。屡遭御史中丞弹劾,诬称王庶本赵鼎所荐,欺君罔上。遂罢归九江,被命夺职。家居13年。御史胡汝明诋毁王庶讥讪朝政,往贬道州安置。不久卒。后孝宗继位(赵春),深思庶言,追复其官,溢敏节。其子之奇,乾道年间,任枢密院知事。(参见《宋史》卷三百七十二《王庶传》)
李彦仙 字少严。南宋宁州彭原(今庆阳彭原)人。徙居巩州(今甘肃陇西县)。少时善骑射,喜结豪侠。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从军抗金,任承节郎。不久,因上书言事,得罪秦桧,隐姓外逃。越2年,金兵占领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彦仙毅然再度入军,被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境内)守臣李弥大收为裨将。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任石壕(今河南陕县南)尉。时金兵来范,彦仙率部同军民奋力抵抗,大败金兵,收复陕州.宋高宗闻讯“喜而不寐,”任知陕州兼安抚使,后迁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彦仙为固守陕州,扩充兵源,列栅中条,构筑城堡。勉励军民:大丈夫当“以家殉国,与城俱存亡”,神稷山首领邵兴感服,率部归附,彦仙命统领河北忠义军,屯守三门。是年冬,金将乌鲁撒拔又军困陕州,彦仙出击迎战,重创金兵。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将娄宿集众入侵,彦仙伏击中条山,敌溃不成军。朝廷嘉授彦仙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兼同、虢州制置。金兵虽然受挫,但困兽犹斗。同年冬,娄宿重整旗鼓,又率10万金兵入侵陕州,彦仙坐镇指挥,城内缺粮,煮豆充饥,连连告急。宣抚使张浚,“以金币使犒其军,”并下令都统制曲端火速援救。不料曲怀嫉心,无意出兵。彦仙孤军自持,浴血奋战。娄宿怜其才,以高官招降,屡遭彦仙严辞拒绝。遂在城上设钩索,及时钩取金人,格杀示众。最后因众寡悬殊,陕州于建炎四年正月失守。金兵人城大掠,彦仙目不忍睹,悲痛万分,投河自尽。时年三十六岁。彦仙殉国后,商州、陕州、阆州等地乡民为他修祠建庙,缅怀尤深。(参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八《李彦仙传》)
张 骥 字仲德,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初授为御史,在出按江西、福建期间,秉公执法,为官清廉,深得百姓赞许。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他被荐为大理寺右丞,巡抚山东,深入民间,明察济南官吏贪污聚赌,侵压百姓罪上奏朝廷,进行严厉惩处,回京擢升右少卿。随后又受命巡视济宁、淮扬一线,适逢蝗灾,动员饥民回籍定居,组织捕蝗抗灾,减免田赋,开仓赈济,恢复农业生产。(参见《明史》一百七十二卷《张骥传》)
杨 纶 字大经,号坚庵,明代安化人。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十二月十四日生。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进士,授河北肃宁知县。莅任大旱,颗粒未收,杨纶开仓赈灾,颇有政绩。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太宰王介庵极力推荐。杨纶赴京时,县民阻轿挽留,依依不舍。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任浙江道试监察御史。后为四川、河南巡按使。宣府总兵赵昶,一向贪赃枉法,横行无忌。杨纶到任,严惩赵昶,深得民心。历升山西按察副使,兵屯雁门。筑城修堡,广储粮秣,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乡民赖以安居。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升云南按察使。其时宦官刘瑾擅权,杨纶被诬告下狱。瑾败,任佥都御使,巡抚宣府,军民欢声载道。后升右副都御史、都察院政务。人称为“清白大夫”。终年67岁。葬于庆阳县城南十里坪。(参见《明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公墓志铭》)
李梦阳 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明代庆阳人。宪宗成化八年十二月七日(公元1473年1月5日)生,世宗嘉靖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530年1月28日)卒。他历经明代中叶,倡导文学复古,身先“前七子”,为振兴文坛,名垂千古。梦阳自幼家贫,十岁偕兄弟随父徙居开封。父亲李正颇受温和王信赖。梦阳清姿玉表,亦深得王门器重,“入饱出嬉”,居生优越,学业长进。十九岁在开封成婚,次年携妻左氏回庆阳探亲。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应陕西乡试,举人名列榜首,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进士及第,授观政于通政司。后父母相继去世,回庆阳守制。寓居华池三年。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梦阳告别故乡,归任户部主事。先后奉命监收通州国储、监三关招商,晌宁夏军。因触怒权豪势要,含冤系狱。由于他义正严词,据理辩驳,最终获释。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李梦阳升员外郎,应诏《上孝宗皇帝书稿》直陈己见,指出明王朝危机四伏,急需革除积弊,改弦更张。并揭露皇亲寿宁侯张鹤龄恃宠横行,要求孝宗严加节制。张怀恨在心,诬告梦阳讥称“母后”为“张氏”,罪当斩。一时张皇后纵容其母金夫人哭闹朝廷,孝宗无奈,遂将梦阳暂时入狱。以避风潮。后杖责“夺俸三月”,释放复职。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李梦阳出任郎中。时宦官刘瑾专权,祸国殃民,户部尚书韩文深受其害,遂与李梦阳上书弹劾,不幸得咎。李梦阳、韩文等四十八人贬谪归里。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李梦阳起任江西提学副使。兴办教育,重建书院,增加社学。改革科举制度,生员周仕工诗歌,不善八股,破格录用,故有“空同行法不守故常”之称,他才高八斗,不逢迎上官。拳打淮王府校,为生员仗义执言,后遭枉告,入狱广信。生员万人鸣冤,不被理会,却以“陵轹同列、挟制上官”,祸及夺职,“冠带闲住”。正德九年移居开封。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因宁王朱宸濠造反被诛,事坐梦阳,赖同僚力救,方免一死,“削籍”为民,专事文学活动。明代永乐成化间,“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甚嚣尘上,“台阁体”侧身文坛。其宗旨以阿谀粉饰为目的诱惑部分文人,升迁求进。弘治中,李梦阳痛斥“台阁体”,倡导文学复古,一时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推波助澜,奋起响应。“台阁体”原形毕露,逐渐销声匿迹。嘉靖间,“后七子”出,继续奉行李梦阳复古文学主张,历经三朝,推陈出新,百年不衰。李梦阳工诗赋,重文章,40年文学生涯,诗尊李杜,赋承屈贾,文从两司马,大笔气势磅礴,思如涌泉,自出机抒。《空同集》诗赋、古文、传记、墓志、序跋,兼容并蓄,卷帙浩繁,是一部垂世力作。
王 纶 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官至江西参政。其时明朝已日趋腐败,宦官权奸相继把持朝政,贪赌成风,农民起义抗争。王步入官场,企图凭借封建道德灌输以救危亡,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由于他宣扬封建学说卖力,时与哲学家王守仁志同道合,主张尤为默契。正德年间,四川民情激忿,王受任四川金事,率军围剿,因软硬兼施,镇压有功,宠任饶州兵备副使。同年,江西宁王衰壕谋反,王闻讯,密揭兵部,再升江西参政。
陈大纲 字廷宪,号强恕。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密云(今北京市东北部、潮白河上游)兵备副使。陈大纲在任大理寺评事时,奉公执法,蔑视权贵,审理疑案,当机立断,百官惊服。后升山西按察佥事。地方豪绅陈卿仗势作乱,朝中多数畏事,欲求招抚,他却力主剿灭,并写出《平贼方略》六篇,亲率三军攀援而上,攻其不备,陈卿军溃被擒。本应论功行赏,但宰相以“不合勋格”为由罢免。 世宗继位,陈大纲升密云兵备副使,效力朝廷,屡次镇压农民起义,推行所谓“十家牌法”,“保甲法”,“乡约”,意在连坐,钳制农民归附。
李 祯 字维卿,号克庵,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进士,出任山西高平知县,授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初,御史傅应祯上疏劝谏,直言系狱,李祯偕乔岩等,不避权贵,入狱调护,降职长芦盐运司知事,转河南归德府推官,礼部主事、顺天府丞。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李祯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上疏考核官吏。以甄别贤愚,快定奖惩、进退,唯才是用,不受资历门弟所限,神宗阅奏赞同。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明派兵部尚书邢玠率军入朝,任李祯为代理兵部尚书,李数上方略,提出了修筑城堡,战守十五策,连败日军,立功异域。后因李推荐刘敏宽任甘肃巡抚,此人为朝廷疑忌,触怒神宗,贬为南京刑部尚书。逾年,李祯疾甚,不辞而归。帝知大怒,免除官职,病死故乡。(参见《明史》二百二十一卷《李祯传》)
麻 僖 字淳甫,号立轩,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兵科给事中。 万历神宗皇帝深居简出,不理政事,纵情声色,导致贪污腐化。麻僖针对时弊,上疏朝廷:起用人才,选派大臣,充实内阁。遂被太监扣压未报。后又上奏皇帝,指斥国防虚弱、军备废弛,弊端百出。建议垦荒屯田、整军经武、充实边饷、选强将防守外侵。尽管情深意切,却未被采纳。明末,朝廷内外党派林立,天启初,以宦官魏忠贤为首,操纵朝政,钳制百官,镇压异己,残酷迫害东林党人,横行无忌。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麻僖再度上疏痛斥阉党,罪加东林党,备受株连,贬官山西按察知事。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起任兵部主事,历官尚宝丞、少卿、太常等职。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麻僖遭阉党弹劾落职,。崇祯初复官,致仕家居。祟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打庆阳城,麻僖负隅顽抗,后城陷,与其妻同尽。(参见《明史》二百六十四卷《麻僖传》)
米万钟 字仲诏,号友石。原籍安化(今庆阳县),后迁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其居处有三,日漫园、湛园、勺园)。生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进士,次年任江苏江宁知县,不久升江西按察使、山东参政。米万钟为政清廉,怜悯庶民,注重教育。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米万钟因反对权贵魏忠贤,削籍夺职。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魏被诛除,万钟复职,任太仆寺少卿,同年卒。寿终59岁。米万钟赋性聪颖,博雅风流,工翰墨,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画细润精工,花卉宗陈白阳,作品气势浩瀚,烟云滃郁。长行草书,驰名天下,时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齐名,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有“南董北米”之称。一生爱石成癖,曾收藏大量奇形怪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万钟《绢本画石长卷》。每石皆有题赞,署名“莲花中人”、“宛香居士”、“烟波钓叟”等。其跋云:“天启丁卯夏日,避暑奕园,予见怪石屏列,各令名,写貌,并赞。石隐米万钟”。所加图章则有“多藏古书画”、“古今怪言知己”、“燕秦一畸人”、“北地米万钟仲诏之印”。著有《篆隶订唯123》、《澄澹堂诗文集》。兄万春,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进士,任通州参将。弟万方,锦衣卫武官。
米汉雯 清代画家。字秀岩,号紫来。明太仆米万钟孙。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长葛知县、翰林院侍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召试博学宏词,授职编修官。好学工诗,精算学、篆刻,擅长山水画,书画师承米南宫(米芾),笔力矫健苍劲,画面气势浩瀚,得北宋雄浑之神,惜缺元人静逸之趣。
惠登甲 字胪三,号莲塘。幼时家贫,塾师王凤山赏其聪颖,遂免费就学。昼耕田亩,夜读诗书;采樵自给,寒窗苦读。同治初寓居关中,中光绪丙子(公元1876年)进士,历任广东海阳、番禹、花县知县,阳江同知、南阳直隶州知州。类多仁政。著有《庆防纪略》二卷。
张精义 字正甫。三十里铺人。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九月初十,卒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四月十四,终年75岁。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入县庠,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以优廪生在甘肃速成师范毕业,掌教西峰镇两等小学校。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恩贡,候选直州判。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任县府第二科科长,兼任农务会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任庆阳县劝学所所长,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兼任孔庙俸祀官,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改任教育局局长。精义自幼好学,熟读经史及百家著作。性情耿直,生活简朴,为人厚道。喜欢以文会友,赋诗填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主持编纂《庆阳县志》。著有《公余诗集》、《乡土教材》和游记、碑记等。
刘登弟 字元丞,号少堂,肖金下刘人。生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末贡生。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为庆阳早期盟员之一。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与甘肃都督张广建勾结,在陇东各县推行新税,陇东人民不堪忍受,奋起反抗。登弟带领肖金、屯字、太平等地五六千农民,包围了镇原城,抗税抗捐,捣毁验契局,知县万朝宗紧闭城门不敢启。登弟出面交涉,迫其答应缓行新税。事后,县府派兵搜捕,迫于压力,登弟只好外出谋生。袁世凯称帝,陕甘组织护国军讨袁,登弟任军法处处长。蒋介石背叛革命,登弟愤慨,遂解甲归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五月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进边区途经肖金,在三不同与马军遭遇,登弟率亲属将受伤解放军战士救回家,因马军搜剿,又转移到山洞隐蔽,并请医生治病,伤愈后送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登弟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委员。1958年9月,因受许、张案件(即1958年发生在镇原县的许、张反党集团案,属冤案)株连,在审查期间去世,终年76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